sù qīng yuán sì
宿清源寺
máo fù huán dǔ tíng quán tiān fāng zhàng zhǎo |
茅复环堵亭 泉添方丈沼 |
hóng fāng zhào shuǐ hé bái jǐng guān yú niǎo |
红芳照水荷 白颈观鱼鸟 |
quán shí tái cāng cuì chǐ bō yān yǎo miǎo |
拳石苔苍翠 尺波烟杳渺 |
dàn wèn yǒu yì wú wù lùn chí dà xiǎo |
但问有意无 勿论池大小 |
mén qián chē mǎ lù bēn zǒu wú hūn xiǎo |
门前车马路 奔走无昏晓 |
míng lì qū rén xīn xián yú tóng rǎo rǎo |
名利驱人心 贤愚同扰扰 |
shàn zāi luò chǔ shì ān zhì shēn xīn le |
善哉骆处士 安置身心了 |
hé nǎi dú duō jūn qiū yuán jū zhě shǎo |
何乃独多君 丘园居者少 |
《宿清源寺》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名为《宿清源寺》,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全诗描绘了作者在清源寺住宿时的所见所感,同时融入了对世间名利追逐的反思。下面逐段解释:
1. **茅复环堵亭,泉添方丈沼,红芳照水荷,白颈观鱼鸟**:诗的开头描述了清源寺的自然景观。茅屋环绕着一个小亭子,泉水在方丈沼中潺潺流淌,映照出红艳的花朵和水中的荷花。白鹭悠闲地在池塘边观察着水中的鱼儿。此处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展现了清源寺的自然美景。
2. **拳石苔苍翠,尺波烟杳渺,但问有意无,勿论池大小**:接下来的描述将视角转向岩石与水波。苍翠的青苔覆盖在拳石上,波光粼粼的水面似乎与远处的烟云融为一体,一片模糊。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只问这景物是否有意,而不去管池塘的大小。”这句诗暗示了对于事物价值的深层思考,提醒读者不要被表面的大小或外观所迷惑。
3. **门前车马路,奔走无昏晓,名利驱人心,贤愚同扰扰**:这几句转而描绘了寺门外车水马龙、繁忙喧嚣的场景,以及名利对人们心灵的驱使。无论是贤者还是愚人,都在这条奔忙的路上寻求名利,昼夜不息。这里反映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追求名利的现象,以及这种追求对人们内心的困扰。
4. **善哉骆处士,安置身心了,何乃独多君,丘园居者少**:最后几行提到了一个名为骆处士的隐士,他能够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片宁静,安放身心。相比之下,居住在山丘和园林中的人(可能是指隐士)却寥寥无几。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简单生活和精神宁静的向往,同时也对追求物质和名利的世风表示了一定的反思和批判。
这首诗通过清源寺的自然景色与人间世态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与内心宁静的欣赏,以及对名利社会的反思,倡导一种更为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
《宿清源寺》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宿清源寺》是一首描绘清源寺自然美景、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名利的反思的五言律诗。全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对人物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在纷扰世界中的内心寻求宁静与和谐的愿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自然之美与宁静生活
诗的前六句描绘了清源寺周围的自然景色,如“茅复环堵亭, 泉添方丈沼, 红芳照水荷, 白颈观鱼鸟, 拳石苔苍翠, 尺波烟杳渺”。这里,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元素,如水泉、红荷、白鹭、苍苔和烟波,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这些景象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描绘,也是诗人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象征。
### 对名利的反思
接下来的诗句,“但问有意无, 勿论池大小, 门前车马路, 奔走无昏晓, 名利驱人心, 贤愚同扰扰”中,作者表达了对名利追逐的反思。他提出,无论环境的大小,无论是隐居的清源寺还是热闹的都市,名利都像一股强大的驱动力,让人心神不宁,无论是贤者还是愚者,都难以逃脱这股力量的影响。这种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洞察,反映了诗人对人类行为本质的深刻思考。
### 骆处士与作者的对比
“善哉骆处士, 安置身心了, 何乃独多君, 丘园居者少”部分,诗人将骆处士作为榜样,这位能“安置身心了”的人物,与诗人自身及社会上的多数人形成了鲜明对比。骆处士的宁静生活与忙碌世俗形成对比,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他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对自身生活的反思,同时也隐含了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 总结
这首诗通过自然美景的描写、对名利现象的反思以及与骆处士的对比,展现了白居易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诗中既有对美好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现实世界的反思,体现了诗人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