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òng xià zhāi jiè yuè
仲夏斋戒月
ǎi ǎi sì yuè chū xīn shù yè chéng yīn |
霭霭四月初 新树叶成阴 |
dòng yáo fēng jǐng lì gài fù tíng yuàn shēn |
动摇风景丽 盖复庭院深 |
xià yǒu wú shì rén jìng rì cǐ yōu xún |
下有无事人 竟日此幽寻 |
qǐ wéi wán shí wù yì kě kāi fán jīn |
岂惟玩时物 亦可开烦襟 |
shí yǔ dào rén yǔ huò tīng shī kè yín |
时与道人语 或听诗客吟 |
dù chūn zú fāng sè rù yè duō míng qín |
度春足芳色 入夜多鸣禽 |
ǒu dé yōu xián jìng suì wàng chén sú xīn |
偶得幽闲境 遂忘尘俗心 |
shǐ zhī zhēn yǐn zhě bù bì zài shān lín |
始知真隐者 不必在山林 |
《仲夏斋戒月》古诗词释义:
《仲夏斋戒月》这首诗描述了白居易在一个初夏的月份里,对于自然与宁静的深刻体验和感悟。
首句“霭霭四月初,新树叶成阴”,描绘了一幅初夏的景象,天空稍显沉闷,初春的树叶已经长成,为大地披上了一层浓密的绿荫。这为整首诗奠定了宁静的基调。
接下来的“动摇风景丽,盖复庭院深”,通过“动摇”和“盖复”两个词,形象地描绘了树叶在微风中摇曳的美丽景象,以及庭院的幽深,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静谧与美丽。
“下有无事人,竟日此幽寻”,在这里,诗人作为“无事人”(即悠闲自得之人)在幽静的环境中,一整天都在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表现出他对自然美景的深深沉醉。
“岂惟玩时物,亦可开烦襟”,诗人不仅享受着眼前的美景,还借此机会释放内心的烦忧,达到了心灵的宁静与解脱。
“时与道人语,或听诗客吟”,表明他和僧人交谈,或者聆听诗人吟诗,这样的活动为他的心灵之旅增添了诗意的色彩,让他的心境更加开阔。
“度春足芳色,入夜多鸣禽”,春天的花朵芬芳,夜晚的鸟儿鸣叫,这些自然的声响和景象为他的心境带来了更多愉悦和宁静。
“偶得幽闲境,遂忘尘俗心”,在偶然得到的宁静环境中,诗人完全忘记了尘世的烦恼,达到了心灵的完全放松和自由。
“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最后,诗人通过自己的体验,认识到真正的隐者并不一定需要生活在山林之中,心灵的宁静和对自然的亲近才是真正的隐逸生活。
整首诗通过描绘初夏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他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平静的哲学思考。
《仲夏斋戒月》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仲夏斋戒月》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通过对仲夏时节的自然景观和个人心境的描绘,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隐逸情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题目与背景
“仲夏斋戒月”反映了诗人在仲夏季节进行斋戒的日子,选择在这样的时节进行内心净化和自然体验,体现了对清静、简约生活的追求。斋戒在佛教和道教中是常见的一种精神修炼方式,通过戒食、静坐等行为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
### 韵律与结构
白居易的诗歌以平易近人、情感真挚著称,这首诗亦不例外。诗中“霭霭四月初,新树叶成阴,动摇风景丽,盖复庭院深”四句以季节、自然景观为起点,描绘了一幅初夏清晨的宁静画面,通过“动摇风景丽”和“盖复庭院深”展现出环境的优美与幽静。
### 主题与情感
诗中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内心感受,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有对内心世界宁静的渴望。通过与“道人”和“诗客”的交流,进一步丰富了这种情感体验,展现了与世无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 结尾与哲思
“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是诗的结尾,以简洁有力的语句揭示了主题,暗示真正的隐逸并非在山林之中,而是在内心的世界。这一观点在古代文人中颇为常见,它倡导了一种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超越了对物质世界表面的追逐,追求心灵的真正平静与满足。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仲夏斋戒月》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次心灵的探索与净化之旅。通过诗中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