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èng yǔ lǐ qī 、 yǔ sān shí sān tóng fǎng yuán jiǔ
梦与李七、庾三十三同访元九
huāng liáng mǎn tíng cǎo yǎn yà qīn yán zhú |
荒凉满庭草 偃亚侵檐竹 |
fǔ lì xià tīng lián jiā tóng kāi bèi fú . |
府吏下厅帘 家僮开被幞. |
shù shēng chéng shàng lòu yì diǎn chuāng jiān zhú |
数声城上漏 一点窗间烛 |
guān cáo lěng shì bīng shuí kěn lái tóng sù |
官曹冷似冰 谁肯来同宿 |
《梦与李七、庾三十三同访元九》古诗词释义:
这首《梦与李七、庾三十三同访元九》是白居易的诗作,描述了一场梦中的场景与意境,充满了诗人对友情的向往和对现实孤独的感慨。以下是逐句解释:
1. **荒凉满庭草,偃亚侵檐竹**:庭院里长满了荒草,枯萎的草丛似乎一直蔓延到靠近屋檐的竹子上。这里用“荒凉”和“满庭草”描绘了环境的萧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荒芜。
2. **府吏下厅帘,家僮开被幞**:府吏(可能是指官员的下属)正在放下厅堂的帘幕,家中的仆人(家僮)则在整理被褥。这一场景看似日常,但可能暗含着对过往官场生活的回忆与反思,也可能是对主人不在家时景象的描述。
3. **数声城上漏,一点窗间烛**:远处城楼上时有时无的滴漏声,与窗间微弱的烛光形成对比。滴漏声代表着时间的流逝,而烛光则象征着微弱的希望与温暖,暗示了诗人内心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感和对光明的向往。
4. **官曹冷似冰,谁肯来同宿**:在官场中,人际关系可能像冰冷的冰块一般冷漠,很少有人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下寻求温暖和陪伴。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官场的失望以及对真正友情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描绘梦中的场景,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也深刻表达了对人情冷漠与孤独的感慨,以及对理想友情的追求。白居易以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情感,让读者在梦的叙述中感受到了深层次的孤独与渴望。
《梦与李七、庾三十三同访元九》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梦与李七、庾三十三同访元九》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冷、荒凉而又充满思念与期待的夜晚。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诗人展现了与友人的深挚情感以及自己孤独中的渴望相聚的情境。
首先,诗的前两句“荒凉满庭草,偃亚侵檐竹”,描绘了庭院中的景象,用“荒凉”和“偃亚”两个词营造出一种萧瑟、冷清的氛围,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述,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暗示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与忧郁。
接着,“府吏下厅帘,家僮开被幞”这两句通过具体的行动和物品,进一步刻画了诗人所在的环境。府吏(官府的官员)放下厅堂的帘幕,家僮(仆人)解开睡衣(幞),这些细节描绘了诗人生活的场景,同时也反映了他身处官场的寂寞与无奈。这里,诗人的孤独不仅体现在环境上,更体现在他与外界的疏离感上。
“数声城上漏,一点窗间烛”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对比,进一步加深了夜晚的静谧与凄凉。城上漏声(漏壶滴水的声音)与窗间烛光(孤单的烛光)的交织,不仅描绘了时间的流逝,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最后,“官曹冷似冰,谁肯来同宿”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内心独白。面对官场的冷漠与无情,诗人渴望有朋友的陪伴,希望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孤独与寂寞。这不仅是对现实的无奈,更是对友情的渴望和珍惜。
整首诗以荒凉的景物和孤寂的情感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和对友情的真挚渴望。这首诗不仅是一次情感的独白,也是对人性中孤独与温暖、冷漠与陪伴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