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ōng chéng xún chūn
东城寻春
shǔ xiāng jiǔ chū shú jú nuǎn huā wèi kāi |
黍香酒初熟 菊暖花未开 |
xián tīng zhú zhī qū qiǎn zhuó zhū yú bēi |
闲听竹枝曲 浅酌茱萸杯 |
qù nián chóng yáng rì piāo bó pén chéng wēi |
去年重阳日 漂泊湓城隈 |
jīn suì chóng yáng rì xiāo tiáo bā zi tái |
今岁重阳日 萧条巴子台 |
lǚ bìn xún yǐ bái xiāng shū jiǔ bù lái |
旅鬓寻已白 乡书久不来 |
lín shāng yī sāo shǒu zuò kè yì péi huí |
临觞一搔首 座客亦裴回 |
《东城寻春》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东城寻春》描绘了一次春天的漫步,寓情于景,充满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的感慨。以下是逐段解释:
### 首句: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这句诗以“黍香酒初熟”作为春天的象征,暗示着春日的温暖与生机。新鲜的酒香暗示着农事的开始,而“菊暖花未开”则是在等待春天彻底的到来,菊花还未完全绽放。这表现出一种耐心与期待,仿佛在等待春天真正展示其绚烂的一面。
### 次句: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在这宁静的春天,诗人选择“闲听竹枝曲”,用音乐来寄托内心的情感,这音乐可能是对春天的一种应和。同时,“浅酌茱萸杯”则是一种雅致的饮酒方式,茱萸在诗中常与重阳节有关,这里则是对春天的一种享受,充满了轻松与自在。
### 接下来几句: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这两组对比的句子描述了诗人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处境。去年的重阳节,诗人漂泊在湓城的角落,生活的状态充满了动荡和不安。而今年的重阳节,他却身处巴子台,环境更为萧条。这不仅仅是地点的转换,也是诗人情感的起伏,反映出诗人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以及对当前处境的感慨。
### 最后几句: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临觞一搔首,座客亦裴回
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孤独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旅鬓寻已白”,白发暗示着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艰辛。而“乡书久不来”则说明了与家乡的联系逐渐减弱,思念之情愈发强烈。在这样的思绪下,诗人饮酒时不禁搔首,表现了一种内心的不安和迷茫。最后一句“座客亦裴回”则可能是诗人所在的宴会场景,大家似乎也在他的情绪影响下,感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综上所述,《东城寻春》不仅描绘了诗人对春天美好的感受,更深层地反映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变迁的感慨。诗中的景色、活动、情感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同时又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东城寻春》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诗《东城寻春》展现了诗人寻访春意的旅程,同时也是诗人内心情感和经历的深度描绘。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环境与氛围
- **开篇的对比**:“黍香酒初熟, 菊暖花未开”。这句诗通过“黍香酒初熟”的温暖和“菊暖花未开”的含蓄,营造出一种等待与希望交织的氛围。酒的成熟预示着丰收与欢庆,而花未开则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还需时日,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后续的春日追寻奠定了基础。
- **细节描绘**:“闲听竹枝曲, 浅酌茱萸杯”,诗人选择在竹林中聆听竹枝曲,与浅酌茱萸杯的细节,既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透露出一种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闲适心情。
### 个人情感与经历
- **过去的回忆**:“去年重阳日, 漂泊湓城隈;今岁重阳日, 萧条巴子台。”通过对比去年和今年的重阳节,诗人的内心情感跃然纸上。从湓城到巴子台,地理位置的变化暗示了诗人生活的动荡。对过去的回忆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也揭示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感慨和无奈。
- **外在环境与内在情感的交织**:“旅鬓寻已白, 乡书久不来。”这一句直击人心,表达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感叹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白发的出现,既是对时间流逝的无声申诉,也是对家乡的遥远呼唤。同时,无人送来家书,更加重了这份思乡之情。
- **最后一句的哲思**:“临觞一搔首, 座客亦裴回。”在面对酒杯时,诗人的动作和周围客人的反应都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情绪。这不仅是诗人内心矛盾和迷茫的表现,也是对生活现状的一种无奈接受,同时暗示着寻求解脱和归宿的愿望。
### 总结
这首《东城寻春》不仅仅是一次春日的寻访,更是诗人情感的流露和生活状态的写照。通过细致的环境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白居易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充满自然之美又饱含个人思绪的世界。诗中的对比、回忆、情感交织,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深刻思考,共同构建了这首诗歌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层次,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