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tóng huā

桐花

作者:白居易 
jiāng huā yǐ wēi jué     jiāng cǎo yǐ xiāo xiē
江花已萎绝   江草已消歇
yuǎn kè hé chǔ guī     gū zhōu jīn rì fā
远客何处归   孤舟今日发
dù juān shēng shì kū     xiāng zhú bān rú xuè
杜鹃声似哭   湘竹斑如血
gòng shì duō gǎn rén     réng wèi cǐ zhōng bié
共是多感人   仍为此中别

《桐花》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桐花》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下面是对这首诗各句的大致解释:

### 1. 江花已萎绝, 江草已消歇,
这两句描述了江边花木凋零、草木枯萎的景象,暗示自然环境的变迁。通过“萎绝”和“消歇”,诗人以具体的自然景象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败。

### 2. 远客何处归, 孤舟今日发,
这句表达了对远方旅行者归家的期待和对独自一人启程的孤舟的同情。诗人或许在思考旅行与归家的意义,或者是在为无法确定归期的人感到忧愁。

### 3. 杜鹃声似哭, 湘竹斑如血,
这里诗人使用了象征手法,杜鹃鸟的啼鸣被比作哭泣,湘竹的斑点被比作鲜血。这些比喻都带有悲伤和哀愁的色彩,表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 4. 共是多感人, 仍为此中别,
这一句总结了前文所描述的景象和情绪,强调了它们都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同时,“为此中别”暗示了与某人或某地的离别,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饱满,带有一定的伤感和离愁别绪。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桐花》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和离别之痛的深刻感悟。诗中的自然景象和情感体验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既有美丽又带悲凉的画卷。

《桐花》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桐花》是一首表达离别之苦、感伤之情的诗篇。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诗的结构与内容

1. **起句(首联)**:“江花已萎绝,江草已消歇”——首先描绘了江边花花草草凋零的景象,为整首诗奠定了哀愁的基调。这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化,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和哀伤的氛围。

2. **颔联**:“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从自然景象转到对远方旅人的思念与担忧。这里“远客”与“孤舟”象征了漂泊在外的人,表达了诗人对亲人或友人的深深思念和对离别之苦的深切感受。

3. **颈联**:“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通过杜鹃鸟的啼鸣和湘竹上的斑痕,进一步渲染了悲凉的氛围。杜鹃的啼鸣常被赋予哀伤的含义,而湘竹的斑痕则象征着血泪的痕迹,共同营造了一种强烈的悲情色彩。

4. **尾联**:“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最后两句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无论是自然界的凋零还是杜鹃的哀鸣,都是对离别和伤感的直接表达。这里“共是多感人”强调了这一切的共同点——都能引起人的感伤之情,“仍为此中别”则表达了即使是在悲痛中,离别依然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 情感与主题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生死、时间流逝等主题的深刻思考。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具体意象的运用,白居易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哀愁与悲凉。诗中的“远客”“杜鹃”“湘竹”等元素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也加深了情感的表达,使得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同时,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白居易探讨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离别和时间的无情流逝,引发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深入思考。

白居易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