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én má
蚊蟆
gāo chéng zhí xià shì chǔn chǔn jiàn bā mán |
高城直下视 蠢蠢见巴蛮 |
ān kě shī zhèng jiào shàng bù tōng yǔ yán |
安可施政教 尚不通语言 |
qiě xǐ fù liǎn bì xìng wén lǘ jǐng ān |
且喜赋敛毕 幸闻闾井安 |
qǐ yī xún liáng huà lài cǐ fēng dēng nián |
岂伊循良化 赖此丰登年 |
àn dú jì jiǎn shǎo chí guǎn yì qīng xián |
案牍既简少 池馆亦清闲 |
qiū yǔ yán guǒ luò xī zhōng lín niǎo hái |
秋雨檐果落 夕钟林鸟还 |
nán tíng rì xiāo sǎ yǎn wò zì shū wán |
南亭日潇洒 偃卧恣疏顽 |
《蚊蟆》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蚊蟆》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咏物诗,以蚊蟆为题,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隐晦批评。白居易以蚊蟆自比,通过生动的描绘,传达出对社会上层统治者(蚊蟆喻指的统治者)施政不仁、只顾敛财、不顾百姓疾苦的不满和批判。下面逐段解释这首诗的意思:
### 高城直下视,蠢蠢见巴蛮,安可施政教,尚不通语言。
这四句诗开始以高城的视角审视下方,将统治者和被治理的“巴蛮”(南方的少数民族)对比。用“蠢蠢”形容底层人民,暗示统治者的疏远和冷漠。诗人在表达,这样的统治环境下,如何施教施政,甚至难以让下方的人通晓君主的言语。
### 且喜赋敛毕,幸闻闾井安,岂伊循良化,赖此丰登年。
此四句描述了统治者在赋税征收完毕后,宣布地方安宁,但实际上,这种“安宁”并非来自于良好的治理,而是由于丰收之年自然带来的物质丰裕。诗人在讽刺,这样的“安宁”并非真正的治理成果,而是一种表面的、依赖自然的平静。
### 案牍既简少,池馆亦清闲,秋雨檐果落,夕钟林鸟还。
这里描绘了官府内的简陋和平静,以及自然界的和谐。雨打果落,钟声回荡,鸟儿归林,是自然的节奏,但在官府中,却只有自然的声音,没有人民的声音,暗示官府与人民之间存在鸿沟,信息不流通。
### 南亭日潇洒,偃卧恣疏顽。
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的理想状态——在南亭这样的场所,轻松自在地生活。但这种“潇洒”、“偃卧”、“疏顽”并非普通人能够享有,而是官僚们逃避现实、追求享乐的状态。白居易在此处表达了他的不满,对于社会阶层的不平等,以及官僚们逃避责任、贪图享乐的批评。
综上所述,这首《蚊蟆》以蚊蟆自比,通过对统治者表面现象的描绘,隐晦地表达了对社会不公、政治腐败的批判,以及对理想状态的向往。白居易以诗讽刺时弊,体现了他作为文人士大夫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批判精神。
《蚊蟆》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蚊蟆》诗,从表面上看似乎与题目《蚊蟆》关系不大,实际却在描绘了一个官吏在远离尘嚣、远离“蚊蟆”般政敌侵扰的清闲环境中生活的情景。题目“蚊蟆”在这里并不是指蚊子和蛤蟆,而是借代那些在官场中窥视、伺机作祟的政敌或小人。整首诗运用了象征、借代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传达了诗人对清廉为官、远离是非、享受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联“高城直下视,蠢蠢见巴蛮”描绘了一幅从高处俯瞰的场景,暗喻诗人远离政治中心,与“巴蛮”(古代巴地,泛指偏远或蛮荒之地)的政敌相对应,暗示了诗人得以避开政治纷扰的背景。
颔联“安可施政教,尚不通语言”进一步说明了诗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原因,即无法施展政教,更不必担心与人沟通交流,从而隐含了对政治斗争的恐惧和厌倦。
颈联“且喜赋敛毕,幸闻闾井安”表达了一种欣慰之情,说明诗人希望赋税征收完毕,百姓安居乐业,但又强调这只是外在的“喜”和“幸”,并非源自政绩,而是“赖此丰登年”,即依赖于自然的丰收。
尾联“案牍既简少,池馆亦清闲”描绘了一个官吏的清闲生活场景,案牍简少意味着政务清简,池馆清闲则表现了居住环境的宁静与舒适。这与之前的紧张与忙碌形成了鲜明对比。
“秋雨檐果落,夕钟林鸟还”描绘了自然界的美好景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秋天的雨声、果实的掉落,以及傍晚钟声中归巢的鸟儿,都是自然界中平和、安详的象征,映射了诗人向往的隐逸生活。
“南亭日潇洒,偃卧恣疏顽”进一步点明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即在南亭日日享受着洒脱与清闲,以偃卧的姿态随心所欲地度过时光,体现了诗人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蚊蟆》诗通过象征、借代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远离政治纷扰、享受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诗通过对比、象征和细节描写,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内心宁静的世界,展现了一种对官场政治之外生活的美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