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ù xī wēng ( shí chū chú láng guān fù cháo )
宿溪翁(时初除郎官赴朝)
shān chéng suī huāng wú zhú shù yǒu jiā sè |
山城虽荒芜 竹树有嘉色 |
jùn fèng chéng bù duō yì zú chōng yī shí |
郡俸诚不多 亦足充衣食 |
wài lèi yóu xīn qǐ xīn níng lèi zì xī |
外累由心起 心宁累自息 |
shàng yù wàng jiā xiāng shuí néng suàn guān zhí |
尚欲忘家乡 谁能算官职 |
yí huái qí yuǎn jìn wěi shùn suí nán běi |
宜怀齐远近 委顺随南北 |
guī qù chéng kě lián tiān yá zhù yì dé |
归去诚可怜 天涯住亦得 |
《宿溪翁(时初除郎官赴朝)》古诗词释义:
### 诗词逐段解释
#### 白居易《宿溪翁(时初除郎官赴朝)》
#### 山城虽荒芜, 竹树有嘉色,
- **山城虽荒芜**:山城,此处指作者即将前往或已经到达的偏远城镇。虽有荒芜之意,即环境并不富裕或舒适,但并不全然凄凉。
- **竹树有嘉色**:这里的“嘉色”指美好、吸引人的颜色。即使在荒芜的山城中,作者发现了竹和树的美丽,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 郡俸诚不多, 亦足充衣食,
- **郡俸诚不多**:郡俸,即官员的薪资。白居易认为薪水确实不多,但足以维持基本生活所需,体现了他对于物质生活的淡泊态度。
#### 外累由心起, 心宁累自息,
- **外累由心起**:这里的“外累”指的是外界的压力或负担。这句诗表明,外界的压力其实是心所创造的,真正的解脱在于内心的平和。
- **心宁累自息**:当内心的宁静被找寻时,外界的负担自然就消解了。这反映了作者对内在心境与外在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 尚欲忘家乡, 谁能算官职,
- **尚欲忘家乡**:即使在思念家乡,作者仍然想要放下对家乡的眷恋,这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追求。
- **谁能算官职**:官职在作者看来并不重要,或许暗含对官场生活的一种反思,对真正价值的深思。
#### 宜怀齐远近, 委顺随南北,
- **宜怀齐远近**: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远方和近处的事物,不以距离远近来评价事物的价值。
- **委顺随南北**:委顺,即顺从,随南北,指跟随命运的安排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句话反映了作者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
#### 归去诚可怜, 天涯住亦得,
- **归去诚可怜**: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回家的渴望,即使回家只是一种“可怜”的期盼,也体现了对家庭和家乡的深切情感。
- **天涯住亦得**:即使只能在天涯停留,也认为是合理的。这句诗体现了作者对生活态度的豁达,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找到安宁。
### 总结
这首诗通过白居易对于自己生活状态的反思和对于官职、家乡、命运等主题的探讨,展现了其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诗中强调了内心平和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生活境遇中保持乐观、顺从自然的生活态度。
《宿溪翁(时初除郎官赴朝)》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诗《宿溪翁》(时初除郎官赴朝)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心静如水的哲学思想,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涯的态度和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首句“山城虽荒芜,竹树有嘉色”展现出诗人眼中的山城景色,虽然荒芜,但是竹树的生机勃勃,给予了诗人以美的享受。这种景象与内心的平静相呼应,预示着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坚韧。
“郡俸诚不多,亦足充衣食”,诗人对于官场的报酬有着理性的认识,认为虽然俸禄不多,但是足够维持生活。这体现了他务实的态度,不为物质所累,追求精神的满足。
“外累由心起,心宁累自息”点出了诗人的哲学思考。他意识到外在的困扰往往源于内心,只有心灵的平静才能消除一切外在的困扰。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诗人试图通过内心的修养来达到与外界和谐相处的状态。
“尚欲忘家乡,谁能算官职”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的淡然态度。他希望远离家乡的束缚,不再计较官职的得失,表达了对自由和内心平和的追求。
“宜怀齐远近,委顺随南北”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道路的豁达态度。他认为无论路途的远近,都应该以平和的心态接受,顺其自然,不强求。
“归去诚可怜,天涯住亦得”最后两句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不论是归家还是漂泊天涯,都能找到内心的安宁,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然态度,强调了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这种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仍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鼓励人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不要忘记精神世界的滋养和内心的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