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zhú chuāng

竹窗

作者:白居易 
táng xià hé suǒ yǒu     shí sōng dāng wǒ jiē
堂下何所有   十松当我阶
luàn lì wú xíng cì     gāo xià yì bù qí
乱立无行次   高下亦不齐
gāo zhě sān zhàng zhǎng     xià zhě shí chǐ dī
高者三丈长   下者十尺低
yǒu rú yě shēng wù     bù zhī hé rén zāi
有如野生物   不知何人栽
jiē yǐ qīng wǎ wū     chéng zhī bái shā tái
接以青瓦屋   承之白沙台
cháo hūn yǒu fēng yuè     zào shī wú chén ní
朝昏有风月   燥湿无尘泥
shū yùn qiū qī qī     liáng yīn xià qī qī
疏韵秋槭槭   凉阴夏凄凄
chūn shēn wēi yǔ xī     mǎn yè zhū suō suō
春深微雨夕   满叶珠蓑蓑
suì mù dà xuě tiān     yā zhī yù ái ái
岁暮大雪天   压枝玉皑皑
sì shí gè yǒu qù     wàn mù fēi qí chái
四时各有趣   万木非其侪
qù nián mǎi cǐ zhái     duō wéi rén suǒ hāi
去年买此宅   多为人所咍
yī jiā èr shí kǒu     yí zhuǎn jiù sōng lái
一家二十口   移转就松来
yí lái yǒu hé dé     dàn dé fán jīn kāi
移来有何得   但得烦襟开
jí cǐ shì yì yǒu     qǐ bì jiāo xián cái
即此是益友   岂必交贤才
gù wǒ yóu sú shì     guān dài zǒu chén āi
顾我犹俗士   冠带走尘埃
wèi chēng wéi sōng zhǔ     shí shí yī kuì huái
未称为松主   时时一愧怀

《竹窗》古诗词释义:

这首《竹窗》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之手,详细描绘了竹窗前的十棵松树之美,以及它带给诗人的心境变化和情感体验。下面将逐段解释诗的含义:

1. **堂下何所有,十松当我阶,乱立无行次,高下亦不齐。** 这句诗写出了竹窗前有一片由十棵松树组成的景色。松树看似随意地站立,没有规律的排列,高低不一,展现了自然生长的野趣。

2. **高者三丈长,下者十尺低。有如野生物,不知何人栽。** 描述了松树的高度差异,高的可达三丈,短的不过十尺。诗人似乎对这些松树的来历感到好奇,对它们自生自长的状态表示赞叹。

3. **接以青瓦屋,承之白沙台。朝昏有风月,燥湿无尘泥。** 这两句描绘了松树周边的环境布置,用青瓦屋作为背景,白沙台作为基座,不仅保护了松树,也增添了美感。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都有风月相伴,松树无论在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中,都不受尘泥侵扰。

4. **疏韵秋槭槭,凉阴夏凄凄。春深微雨夕,满叶珠蓑蓑。岁暮大雪天,压枝玉皑皑。** 这几句分别描绘了四季中松树的不同风貌:秋天沙沙作响,夏天清凉宜人,春雨微降时叶面如珠,冬天雪压枝头如同玉带。四季更迭,松树以不同的姿态展示其生命力。

5. **四时各有趣,万木非其侪。** 表达了四季中松树的独特之美,它与众多树木相比,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6. **去年买此宅,多为人所咍。一家二十口,移转就松来。** 回忆了买下这个房子时,因为房子内拥挤(“一家二十口”)而受到人们的嘲笑,后来他们搬到了松树前,住得更舒适。

7. **移来有何得,但得烦襟开。即此是益友,岂必交贤才。** 描述了搬来松树前后的内心感受,这里没有了先前的拥挤和烦扰,心情变得更加轻松愉快。松树仿佛成为了精神上的良友,不需交朋结友也能获得内心的宁静。

8. **顾我犹俗士,冠带走尘埃,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 诗人自认还保持着世俗的生活习惯(“冠带走尘埃”),可能意味着他还在追求功名利禄,与松树的清高有所不同。他时常为未能完全融入松树所代表的清高境界而感到愧疚。

整首诗通过对竹窗前十棵松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内心世界的反思,以及寻求精神寄托与自我的超越。

《竹窗》古诗词赏析:

《竹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竹林的独特描写,表达了他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开篇意象

首句“堂下何所有,十松当我阶”便为读者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竹子作为诗中的主要描绘对象,隐喻着诗人的理想人格与追求,竹的高洁、坚韧与宁折不弯的性格,象征着诗人自身的人格品质。接着,诗人用“乱立无行次,高下亦不齐”描绘出竹子的自然生长状态,这与“高者三丈长,下者十尺低”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竹子的多样性和生命力。

### 诗境与情感

诗中,白居易不仅描绘了竹林的四季之美,更通过“接以青瓦屋,承之白沙台”等形象,构建了一个与世隔绝、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所。他通过描绘竹林的四季变化,展现了竹子在不同季节中的风貌,如“疏韵秋槭槭,凉阴夏凄凄”、“春深微雨夕,满叶珠蓑蓑”、“岁暮大雪天,压枝玉皑皑”,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竹林的自然景观,更寄托了诗人对于生活情趣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 个人自省与哲思

在最后几行,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于隐逸生活的思考和自省:“移来有何得,但得烦襟开。即此是益友,岂必交贤才。顾我犹俗士,冠带走尘埃,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他将竹子视为“益友”,体现了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于纯粹、高洁品质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作为“俗士”的自谦,与竹子相比,自己还有着太多的不足和尘埃,这既是对自然的谦卑,也是对自我修养的反思。

### 结语

《竹窗》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蕴含了诗人对于自然、生活和自我修养的深刻思考。通过竹子这一形象,白居易表达了一种追求心灵净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这首诗以其清新的风格、深邃的哲思,成为了唐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白居易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