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óng hán shì láng yóu zhèng jiā chí yín shī xiǎo yǐn
同韩侍郎游郑家池吟诗小饮
cháng ài wǎng chuān sì zhú chuāng dōng běi láng |
常爱辋川寺 竹窗东北廊 |
yī bié shí yú zài jiàn zhú wèi céng wàng |
一别十馀载 见竹未曾忘 |
jīn chūn èr yuè chū bǔ jū zài xīn chāng |
今春二月初 卜居在新昌 |
wèi xiá zuò jiù kù qiě xiān yíng yī táng |
未暇作厩库 且先营一堂 |
kāi chuāng bù hú zhǐ zhǒng zhú bù yī xíng |
开窗不糊纸 种竹不依行 |
yì qǔ běi yán xià chuāng yǔ zhú xiāng dāng |
意取北檐下 窗与竹相当 |
rào wū shēng xī xī bī rén sè cāng cāng |
绕屋声淅淅 逼人色苍苍 |
yān tōng yǎo ǎi qì yuè tòu líng lóng guāng |
烟通杳霭气 月透玲珑光 |
shì shí sān fú tiān tiān qì rè rú tāng |
是时三伏天 天气热如汤 |
dú cǐ zhú chuāng xià cháo huí jiě yī shang |
独此竹窗下 朝回解衣裳 |
qīng shā yī fú jīn xiǎo diàn liù chǐ chuáng |
轻纱一幅巾 小簟六尺床 |
wú kè jǐn rì jìng yǒu fēng zhōng yè liáng |
无客尽日静 有风终夜凉 |
nǎi zhī qián gǔ rén yán shì pǒ ān xiáng |
乃知前古人 言事颇谙详 |
qīng fēng běi chuāng wò kě yǐ ào xī huáng |
清风北窗卧 可以傲羲皇 |
《同韩侍郎游郑家池吟诗小饮》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由白居易所作,描述了作者与韩侍郎一同游览郑家池、吟诗、小饮的场景以及对于竹林的独特情感和在新居内所营造的清幽环境的描写。以下是逐段解释:
**常爱辋川寺,竹窗东北廊,一别十馀载,见竹未曾忘**。
这段诗描述了作者对于辋川寺中竹窗东北廊的印象之深,即使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的时光,每当想起,心中总是能够勾起对于竹窗的怀念。
**今春二月初,卜居在新昌,未暇作厩库,且先营一堂**。
春意盎然的二月,作者决定在新昌寻找一个住所,先期建立了一间厅堂,表明了他对于居住环境的重视,但尚未着手其他如马厩等其他建设。
**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意取北檐下,窗与竹相当**。
在新居中,作者在窗户上不使用糊纸,而是直接将窗户开得很大,使阳光和自然风能够自由进出。同时,他也在厅堂周围种植了竹子,但并没有按照传统的行列式栽种,而是随意种植,使窗户与竹子的位置相对应,达到和谐共生的效果。
**绕屋声淅淅,逼人色苍苍,烟通杳霭气,月透玲珑光**。
竹林围绕着房屋,其声音轻柔而清脆,竹子的青色仿佛直接融入了房间的颜色之中。即使在夜晚,竹林也能通过烟雾将远处的霭气传输过来,月光透过竹叶的缝隙,呈现出如画般的光影效果。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独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
在炎热的三伏天,只有在竹窗下的房间能够提供相对凉爽的环境,让作者在傍晚回家后,能够卸下衣物,享受片刻的清凉。
**轻纱一幅巾,小簟六尺床,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
诗中描绘了作者在竹窗下使用的简单装饰和设备:轻纱制作的头巾,六尺长的小席子,以及一个没有客人时的宁静环境。即便没有外人的打扰,只要有微风,整个夜晚都会感觉凉爽舒适。
**乃知前古人,言事颇谙详,清风北窗卧,可以傲羲皇**。
通过这次的经历,作者仿佛穿越到了古代,领悟到了古人对于清风北窗下的生活的智慧。他认为,在北窗下静卧,能够达到与先贤圣君并肩的境界,暗示了他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热爱、对于居住环境的精心设计以及对古人智慧的追求,展现出了一种追求宁静、和谐、自然的生活态度。
《同韩侍郎游郑家池吟诗小饮》古诗词赏析:
《同韩侍郎游郑家池吟诗小饮》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和对生活细节的细腻观察,也体现了他对古代先贤智慧的推崇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这首诗以“竹窗”为中心,贯穿始终,通过描述竹子与窗户的和谐关系,以及在竹窗下独特的生活体验,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然、清雅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常爱辋川寺,竹窗东北廊”,首先点明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特别是对寺庙中的竹窗的独特情感。这不仅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暗示了他希望在繁忙的官场生活中寻找到心灵的归宿。
“一别十馀载,见竹未曾忘”,通过回忆与竹窗的离别,表达了诗人对竹窗的深深怀念,即便是多年未见,那份情感依然深藏心中,未有消逝。
“今春二月初,卜居在新昌”,描述了诗人当前的生活环境,选择新昌作为居所,展现了他对新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强调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态度,选择不封闭窗户,让自然光线和空气自由流通;种植竹子不按照固定的行列,让自然生长的规律自由发挥,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尊重和对生活自由的追求。
“烟通杳霭气,月透玲珑光”描述了竹窗下独特的光影效果,无论是清晨的烟雾,还是夜晚的月光,都在竹子的映衬下展现出独特的美感,让人仿佛置身于诗画之中。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进入酷暑时节,天气炎热,但竹窗下的凉爽环境成为诗人避暑的佳处,让人心旷神怡。
“独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轻纱一幅巾,小簟六尺床”描绘了诗人在竹窗下的日常生活场景,无论是清晨还是夜晚,都能享受到清凉与宁静,使用轻纱巾和六尺长的小床,展现了他追求简约、自然的生活方式。
“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在无客干扰的静谧中,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夜,也能感受到清凉和宁静,体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和平的向往。
“乃知前古人,言事颇谙详,清风北窗卧,可以傲羲皇”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古代先贤的智慧的敬仰,认为在北窗下静卧,享受清风,就能达到与古代圣贤相通的精神境界,表达了他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厚情感和对理想生活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他对和谐、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古代智慧的崇敬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