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è zhōng yuè
客中月
liáng fēng lěng lù xiāo suǒ tiān huáng hāo zǐ jú huāng liáng tián |
凉风冷露萧索天 黄蒿紫菊荒凉田 |
rào zhǒng qiū huā shǎo yán sè xì chóng xiǎo dié fēi fān fān |
绕冢秋花少颜色 细虫小蝶飞翻翻 |
zhōng yǒu téng téng dú xíng zhě shǒu zhǔ yú gān bù qí mǎ |
中有腾腾独行者 手拄渔竿不骑马 |
wǎn cóng nán jiàn diào yú huí xiē cǐ xū zhōng bái yáng xià |
晚从南涧钓鱼回 歇此墟中白杨下 |
hè yī bàn gù bái fà xīn rén féng zhī wǒ shì hé rén |
褐衣半故白发新 人逢知我是何人 |
shuí yán wèi pǔ qī chí kè céng zuò gān quán shì cóng chén |
谁言渭浦栖迟客 曾作甘泉侍从臣 |
《客中月》古诗词释义:
《客中月》这首诗,由白居易创作,描绘了一幅晚秋时节,孤身行人的凄凉画面,以表达诗人自身漂泊无依、岁月更迭之感。以下是逐段解释:
凉风冷露萧索天, 黄蒿紫菊荒凉田,
这两句描绘了秋日的凄冷景色。凉风和冷露象征着季节的更替,萧索的天空则暗示了一种寂静、孤独的氛围。黄蒿和紫菊是秋季常见的植物,但在“荒凉田”中,它们失去了生机,呈现出一种衰败、荒凉的状态。
绕冢秋花少颜色, 细虫小蝶飞翻翻,
这两句继续描写秋日荒芜的场景。环绕着坟冢的秋花颜色稀少,细小的昆虫和蝴蝶在空中飞舞,但它们的活动显得无力和迷茫。
中有腾腾独行者, 手拄渔竿不骑马,
这里描绘了一个孤独的行者,他手握着鱼竿,似乎在捕鱼。他选择步行而不是骑马,可能是因为某种原因,也表现了他的孤独和不羁。
晚从南涧钓鱼回, 歇此墟中白杨下,
这两句描述了行者晚归的场景。他从南边的溪涧钓鱼归来,选择在墟市中的白杨树下休息。墟市通常指古时集市,白杨树下可能是他能暂时躲避世事喧嚣,寻找片刻宁静的地方。
褐衣半故白发新, 人逢知我是何人,
这一句展现了行者的外貌特征。他的褐衣有些破旧,但与之对比的是,他的白发却显得格外新,可能是代表岁月的流逝。当人们遇到他时,他们可能不知道他是何人。
谁言渭浦栖迟客, 曾作甘泉侍从臣,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自嘲和自许。渭浦在诗中可能指的是渭水之滨,通常用来比喻居官或漂泊在外的人。诗人说,谁曾想到他这个住在渭浦的客人,曾经是甘泉宫的侍从臣。这里既表现了他过去的身份,也体现了对当前生活状态的反思和感慨。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节描绘,展现了作者在晚秋时节,于荒凉田间独自行进的景象,以及对过往和当前生活状态的深刻思考。
《客中月》古诗词赏析:
《客中月》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通过描绘客居他乡的景象和感受,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人生哲理。这首诗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1. 景象描绘
诗的开头“凉风冷露萧索天,黄蒿紫菊荒凉田”以秋日的凉风和露水,黄蒿和紫菊的凋零,描绘了一幅荒凉、清冷的乡村景象。这种景象不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也暗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落寞。
### 2. 动态描写
接着,“绕冢秋花少颜色,细虫小蝶飞翻翻”通过动态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荒凉的氛围,以“绕”、“少颜色”、“飞翻翻”等词,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寂寞和生命的挣扎。
### 3. 人物形象
诗中“中有腾腾独行者,手拄渔竿不骑马”描绘了一位独自行走的旅人,他手握渔竿,步行而非骑马,这种形象既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也可能是他生活节俭、不追求物质享受的生活态度的象征。
### 4. 互动与自我认知
“晚从南涧钓鱼回,歇此墟中白杨下”描述了诗人的日常活动——晚钓归来,在白杨树下休息。这种平和而略带落寞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诗人在陌生环境中寻找安宁和平静的心境。
### 5. 诗人的情感与自我定位
“褐衣半故白发新,人逢知我是何人”中的“褐衣半故白发新”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外貌和内心的转变,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状态的变化。而“人逢知我是何人”则反映了他在异乡遭遇的孤独感和对身份的反思。
### 6. 结尾的转变与希望
“谁言渭浦栖迟客,曾作甘泉侍从臣”是全诗的结尾,以对过去辉煌的回忆(“曾作甘泉侍从臣”)与现在的孤独(“渭浦栖迟客”)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异乡,但内心仍保留着对过往荣誉和地位的怀念,同时也暗含着对未来的某种期待和希望。
整体而言,《客中月》通过生动的景物描绘和细腻的情感流露,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状态的深刻反思,以及在逆境中寻求心灵慰藉的坚韧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