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ǎn gē cí
挽歌词
kè cóng jiāng nán lái lái shí yuè shàng xián |
客从江南来 来时月上弦 |
yōu yōu xíng lǚ zhōng sān jiàn qīng guāng yuán |
悠悠行旅中 三见清光圆 |
xiǎo suí cán yuè xíng xī yǔ xīn yuè sù |
晓随残月行 夕与新月宿 |
shuí wèi yuè wú qíng qiān lǐ yuǎn xiāng zhú |
谁谓月无情 千里远相逐 |
cháo fā wèi shuǐ qiáo mù rù cháng ān mò |
朝发渭水桥 暮入长安陌 |
bù zhī jīn yè yuè yòu zuò shuí jiā kè |
不知今夜月 又作谁家客 |
《挽歌词》古诗词释义:
《挽歌词》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全诗采用拟人化手法,将“月”拟作友人,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旅途中月相变化的美景,同时也寄托了对旅人孤独与漂泊的感慨。以下是逐段解释:
### 客从江南来,来时月上弦,
这句话首先点明了诗的主题——一个从江南来的旅人,月亮正处于“弦月”的阶段。弦月形状像半弦,意味着旅人此刻行进在月光之中,四周景象尚未完全被月光照亮,营造了一种初夜的氛围。
### 悠悠行旅中,三见清光圆,
“悠悠行旅中”描绘了旅途的漫长与遥远。在旅途中,“三见清光圆”指的是在这次旅程中,旅人三次见证了月亮由新月、弦月变回满月的过程,每一次月亮的圆缺都标志着时间的流逝,也伴随着旅人的行进。
### 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
这两句描绘了旅人的日夜行进。早晨他随着即将消逝的残月行进,而到了晚上,则是与新月相伴。这里的“残月”和“新月”分别对应于诗的开头的弦月阶段,形象地展示了旅人一天中的行程。
### 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
这两句借“月”拟人化,表达旅人对月相变化的感慨。即使月相无情地变化,但它总是在遥远的距离中陪伴着旅人,这种陪伴让旅人在孤独中感到一丝安慰。
### 朝发渭水桥,暮入长安陌,
“朝发渭水桥,暮入长安陌”描绘了旅人从渭水桥出发,夜晚进入长安城的情景。渭水桥和长安陌分别代表了出发地和目的地,通过这种方式,诗人形象地表现了旅人的行程。
### 不知今夜月,又作谁家客,
最后两句表达了旅人的感慨:不知道今晚的月光下,又是谁家的客人。这句话既是对旅人漂泊生活的感慨,也表达了对家庭和稳定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对未知和变化的接受与理解。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寄托,展现了旅人的孤独与漂泊,同时也表现了自然之美对人的抚慰作用。
《挽歌词》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挽歌词》通过对月相的描绘和行旅的叙述,巧妙地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中运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不仅展现了月的自然之美,也融入了作者对于离别、相随、相聚、分别的情感体验。
首句“客从江南来,来时月上弦”以简洁的语言引入,描绘了远方的旅人自江南而来,满月尚未升起的景象。这里的“弦”指的是新月,暗示了旅程的开始和旅途中的变化。接下来,“悠悠行旅中,三见清光圆”则以时间的推进,描绘了旅人沿途所见的三次月圆景象,月圆的景象在古代文学中常被赋予团圆、美好的象征意义,此处通过月相的三次轮回,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与旅人旅途的延伸。
“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中,残月与新月的交替,不仅勾勒出日与夜的更替,也暗含了旅程的不断前行。通过这一对对比,诗人表达了旅途中的孤独与寂寞,同时也暗示了生活的无常与变化。
“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一句,则是诗中情感的转折点,将月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在这里,月仿佛有了情感,与旅人一同经历了千里之行,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增加了诗的意境深度,也使得月的形象更加鲜活,仿佛是旅人情感的寄托。
最后,“朝发渭水桥,暮入长安陌,不知今夜月,又作谁家客”将场景转向更具体的地点,渭水桥、长安陌,这些都是唐代长安的重要地标,象征着繁华与历史。这一句不仅体现了旅程的终点,也暗含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过往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挽歌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巧妙铺陈,展现了月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美丽与变化,同时也寄托了对人生旅程的深深思考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对自然景观的深情描绘和对人性情感的深刻揭示,让人在欣赏月色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生活、对时间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