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yóu xiān yóu shān

游仙游山

作者:白居易 
huáng jīn bù xī mǎi é méi     jiǎn dé rú huā sān sì zhī
黄金不惜买蛾眉   拣得如花三四枝
gē wǔ jiào chéng xīn lì jìn     yī zhāo shēn qù bù xiāng suí
歌舞教成心力尽   一朝身去不相随

《游仙游山》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游仙游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借用了仙游、山游的题材,对世间人物的言行进行了隐喻和批判。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叙述,用典故和象征手法,探讨了权力、欲望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下面是逐段解释这首诗的含义:

1. **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三四枝,** 这两句诗以买来的美女(蛾眉,形容女子美丽)为比喻,表达了主人公对于黄金的挥霍无度。"不惜"强调了他对于金钱的不吝啬,"拣得如花三四枝"意味着他不惜高价购买了几位如同花朵般美丽、才华横溢的女子。

2. **歌舞教成心力尽,** 这一句描述了诗人为了让这些女子的歌舞技艺达到极致,付出了极大的心力和精力。"心力尽"意味着他在培养这些女子的才艺上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体现了他对艺术追求的执着。

3. **一朝身去不相随。** 最后一句是诗的主旨所在,"一朝身去"意味着诗中的主人公(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在借他人之口讲述故事)离世或者失去权力和地位,"不相随"则暗示那些曾经受他培养、享尽荣华的女子不会在他死后继续跟随他,象征着权力与物质世界中的浮华与虚无。

整首诗通过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回顾,表达了对权力和物质追求的反思,暗示了人性的弱点、权力的腐败以及道德的沦丧,同时也体现了对生死、荣誉和爱情的深刻思考。通过这样的比喻和象征,白居易批判了那些为了权力和地位而不惜牺牲道德和人性的行径,呼唤着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游仙游山》古诗词赏析:

《游仙游山》这首诗的赏析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它传达了白居易对人性、爱情与权力之间关系的深度思考,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爱情与权力的道德观。

### 1. 主题与寓意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围绕着“权欲”与“爱情”之间的冲突。白居易通过诗歌的首句“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三四枝”,揭示了人性中对权力与美貌的追求,同时用“黄金”与“蛾眉”两个词象征了物质与美丽,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物质财富与女性美的极度看重。

### 2. 情感与形象
“歌舞教成心力尽”这句描绘了作者为了获得美丽与权力,耗费了大量的心力来教导歌舞,以满足他人的欣赏,这既是对权欲的投入,也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然而,“一朝身去不相随”这句话却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道德反差,即主人对侍女或美人的态度在生命消逝后彻底转变,她们的命运变得无法预知和保障,彰显了人性中的冷酷与不公。

### 3. 社会与道德
通过这首诗,白居易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对于权力和美貌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背后的道德问题。他以犀利的笔触,反映了权力与美貌往往被用来作为工具,以满足个人欲望,而一旦满足这些欲望的目标消逝或不再被需要,那么作为工具的个体,往往只能面对被遗忘或抛弃的命运。这不仅仅是对个人道德的批判,也是对当时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反思。

### 4. 结构与艺术
从艺术层面看,白居易的这首诗结构紧凑,语言简洁有力,通过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深刻揭示了主题。如“黄金”与“蛾眉”的对比,不仅描绘了物质与美的关系,也暗含了对价值取向的批判。同时,结尾的转折,使得整首诗在起承转合中形成鲜明的张力,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游仙游山》通过探讨权力、美貌与爱情之间的复杂关系,不仅展示了个人的道德冲突,也揭示了社会的深层次问题,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深刻洞察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白居易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