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wǎn qiū xián jū

晚秋闲居

作者:白居易 
jīn rì jiē qián hóng sháo yào     jǐ huā yù lǎo jǐ huā xīn
今日阶前红芍药   几花欲老几花新
kāi shí bù jiě bǐ sè xiàng     luò hòu shǐ zhī rú huàn shēn
开时不解比色相   落后始知如幻身
kōng mén cǐ qù jǐ duō dì     yù bǎ cán huā wèn shàng rén
空门此去几多地   欲把残花问上人

《晚秋闲居》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这首《晚秋闲居》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事物无常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佛法真谛的追寻。以下是逐段解释:

第一句:“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 —— 今天,在我的台阶前,红芍药花朵中有的正凋谢,有的正盛开。这里作者通过观察阶前红芍药的状态,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变化。芍药花既有凋谢的旧花,也有新长的花,反映出生命历程中的新旧更迭。

第二句:“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 —— 当花朵开放时,它们并不懂得比较各自的颜色和形态,但在花朵凋谢后,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如梦幻般的虚幻。这里通过花朵的“不解”和“始知”,暗示了生命的无知和觉悟之间的区别。花朵在盛开时享受着生命的美丽,却不懂得生命无常的本质;而在凋谢后,人们通过生命的结束,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认识到生命如同梦幻般虚幻,充满了无常和不确定性。

第三句:“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 —— 空门,通常指的是佛教的修行之路或寺院。作者提出疑问:“到佛教的修行之路或寺院有多远?”他想要向僧人(上人)询问,通过探讨生命的意义、无常的本质以及佛教教义,寻找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答案。这里体现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追求和对生命真谛的探索。

整首诗通过描绘红芍药的盛开与凋谢,以及对生命的无常与佛教教义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永恒真理的渴望。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作者深入反思生命的意义,寻求灵魂的慰藉与精神的解脱。

《晚秋闲居》古诗词赏析:

《晚秋闲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哲理诗,通过对阶前红芍药的观察与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美与空性的深刻见解。这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绘,又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展现出白居易诗作的深沉与哲理之美。

诗的首句“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描绘了一幅秋日庭前芍药花开的画面。红芍药作为自然界的代表,既有“老”的花朵,也出现了“新”的花朵。这一对比,不仅描绘了芍药的生命状态,也暗示了自然界生命的新陈代谢,表达出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接下来的两句“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则是对芍药的开落进行哲学思考。芍药在开放时,不解为何与其他花朵相似,为何要以颜色形状吸引关注,这是因为对事物的本质认知在事物的表面表现中并不明显。而到了花朵凋落后,芍药的生命仿佛化为虚无,如同梦境或幻象,这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本质在表象背后,生命的无常与虚幻。这里白居易用芍药的开落,隐喻了人生过程中的种种现象,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与生命虚幻的深刻领悟。

最后两句“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将诗的思考推向更深层次的宗教哲学层面。诗人通过问“上人”(僧侣),表达了对生命的终极意义、对存在本质的探寻和对解脱路径的思考。这里的“空门”不仅指的是佛教中的解脱之路,也象征着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探索。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晚秋闲居》通过细致入微的自然描写,巧妙地融入了对人生、美与空性的哲学思考,展现出诗人在自然与宇宙中探寻生命意义的独特视角。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更深入探讨了生命与存在的深刻问题,体现了白居易作品中常见的深刻哲理与人文关怀。

白居易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