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tí lǐ cì yún chuāng zhú

题李次云窗竹

作者:白居易 
ǒu xiàn zi xū dēng shàng dì     què yín zhāo yǐn yì zhōng lín
偶献子虚登上第   却吟招隐忆中林
chūn luó qiū guì mò chóu chàng     zòng yǒu fú míng bù xì xīn
春萝秋桂莫惆怅   纵有浮名不系心

《题李次云窗竹》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题李次云窗竹》这首诗描绘了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与对官场名利的淡泊。我们来逐段解析:

1."偶献子虚登上第": 这句诗是在回顾作者的过往,意指他偶然的才华展示(或指偶然的幸运),使他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子虚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虚构人物,这里的“子虚”代指一种虚构或偶然获得的名声。登上第则说明作者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了名次或职位。

2."却吟招隐忆中林": 这句诗是在表达诗人对自然的怀念和向往。"却吟招隐"的“招隐”是《楚辞》中的一篇,原意是呼唤隐士回归自然,这里借以表达诗人希望远离官场,回归到自然的怀抱中。"忆中林"则明确指出诗人向往的是山林中的宁静与自然之美。

3."春萝秋桂莫惆怅": 这句话是劝慰李次云(假设是诗中的另一位人物)不要对春日的藤蔓(春萝)和秋日的桂花(秋桂)感到惋惜或惆怅。春萝和秋桂都是自然界的美好事物,它们的生长和凋零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这句话暗示诗人认为,自然界的更替是正常的,不必为此感到忧伤。

4."纵有浮名不系心": 最后一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的淡泊态度。"纵有浮名"指即使拥有虚名(如同上文提到的“子虚登上第”),但诗人的心境是自由的,不受名利所系。"不系心"强调的是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物质追求的超脱。

综上所述,这首诗整体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官场名利的淡漠态度。诗人通过这四个部分的对比与对话,展现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题李次云窗竹》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题李次云窗竹》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哲学思想,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以及对世俗功名的淡然态度。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1. **题目与内容的呼应**:诗的标题“题李次云窗竹”,暗示了诗歌的主题与竹子有关。竹子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高洁、坚韧、谦逊等美好品质,成为文人墨客寄托情思、表达人生哲理的常见对象。在诗中,诗人以竹子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竹子品格的推崇和自己生活态度的追求。

2. **首句“偶献子虚登上第”**:这一句采用了典故“子虚上第”,暗喻诗人自己曾有过功成名就的过往,但用“偶献”二字,使得成就不再显得过于重要,反而带有一种谦逊和淡泊的意味。这种自我审视和反思,表现了诗人对过往成就的不执著。

3. **“却吟招隐忆中林”**:此处诗人提到“招隐”,出自《楚辞·九歌·山鬼》,原文是“山中人兮芳菲菲,谷旦将行兮改期”。此句用“招隐”之意,表达了诗人向往归隐山林的渴望,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远离尘世的纷扰和名利的束缚。

4. **中间两联的递进**:诗人以“春萝秋桂莫惆怅,纵有浮名不系心”这两句诗,进一步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态度。春萝秋桂在这里分别象征着春天的藤萝和秋天的桂花,都是自然界中的美好之物。诗人说即使是这些美好的象征,也不应为之惆怅,更不必让它们束缚自己的心灵。这种态度强调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世俗功名的超越。

5. **整体风格**:整首诗语言平实、意境深远,通过对竹子、春萝、秋桂等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名利淡泊的追求,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人生哲学。白居易在这首诗中通过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达到了一种艺术与思想的和谐统一,让人在欣赏诗篇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深刻反映了其在物质与精神、功利与超然之间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白居易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