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ì nèi
寄内
qǐ liào wú fāng bìng fān bēi rǔ bù quán |
岂料吾方病 翻悲汝不全 |
wò jīng cóng zhěn shàng fú kū jiù dēng qián |
卧惊从枕上 扶哭就灯前 |
yǒu nǚ chéng wèi lèi wú ér qǐ miǎn lián |
有女诚为累 无儿岂免怜 |
bìng lái cái shí rì yǎng dé yǐ sān nián |
病来才十日 养得已三年 |
cí lèi suí shēng bèng bēi cháng yù wù qiān |
慈泪随声迸 悲肠遇物牵 |
gù yī yóu jià shàng cán yào shàng tóu biān |
故衣犹架上 残药尚头边 |
sòng chū shēn cūn xiàng kàn fēng xiǎo mù tián |
送出深村巷 看封小墓田 |
mò yán sān lǐ dì cǐ bié shì zhōng tiān |
莫言三里地 此别是终天 |
《寄内》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寄内》是白居易写给其配偶的,表达了一位丈夫在失去爱妻后的哀伤、追忆与不舍。以下是对这首诗各段的逐句解释:
1. **岂料吾方病,翻悲汝不全,**:这句话表达了惊讶与悲痛。原来自己正在生病,却突然悲痛地发现配偶无法完全康复或已离世。这里的情感从个人病痛的沮丧转为对伴侣健康状况的深切担忧,最终面对现实的痛苦。
2. **卧惊从枕上,扶哭就灯前,**:描述了作者得知配偶离世后的情绪反应。他从床上惊醒,泪流满面,只能在灯前扶着自己的身体哭泣,显示出哀伤与绝望。
3. **有女诚为累,无儿岂免怜,**:在这段中,作者思考了配偶对子女的影响。即使有女儿,也可能成为负担,而没有孩子同样令人怜悯。这里体现了对配偶生活责任的反思,以及在失去伴侣后对子女未来的担忧。
4. **病来才十日,养得已三年,**: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配偶病程的回顾。在十天前患病,却已经照顾了三年,显示了夫妻间的深厚情感与相互扶持。病痛的长期缠绕使得这段时光显得格外珍贵。
5. **慈泪随声迸,悲肠遇物牵,**:此句描绘了作者在失去爱妻后的情绪波动。泪水随哭泣声而出,对万物的感知都带上了哀伤的情绪,表现了深入骨髓的悲痛与怀念。
6. **故衣犹架上,残药尚头边,**:这表明了对逝去爱妻生活的回忆。遗留在衣架上的衣物,头边未吃完的药物,这些日常物品都成了触目惊心的回忆,加剧了对爱侣的思念与哀悼。
7. **送出深村巷,看封小墓田,**:描述了送别爱侣的过程。沿着深村小巷走出,亲历墓地的封葬,每一步都充满了离别之痛。
8. **莫言三里地,此别是终天,**: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死亡距离的感知。即使只相隔三里地,这一刻的离别也仿佛永远无法弥补,象征着与爱侣的最终别离。
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场景、情感和细节,深刻描绘了一位丈夫在面对配偶去世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生活无限的哀伤与怀念。
《寄内》古诗词赏析:
《寄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哀悼妻子的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得知妻子病逝后内心深处的悲痛和哀思。通过具体的描述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失去至爱的无尽哀伤和对妻子的深情怀念。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1. 开头四句(前三联)
诗的开头便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得知妻子去世的震惊与悲痛:“岂料吾方病,翻悲汝不全,卧惊从枕上,扶哭就灯前。”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妻子去世的突然和意外感到震惊,同时也表达了对妻子生命的逝去感到无比的悲哀。紧接着的两句“有女诚为累,无儿岂免怜”,则通过间接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评价,以及诗人对妻子留下女儿作为孤儿的深深忧虑。
### 2. 中间四句(第二联)
“病来才十日,养得已三年”,这两句简练地表达了妻子患病的时间之短,以及在这短短十日里,诗人对妻子无微不至的照料。这种对比强调了时间之短与夫妻情深,也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生命脆弱和短暂的深切感慨。
### 3. 最后四句(尾联)
“慈泪随声迸,悲肠遇物牵”,这两句通过描写诗人哀悼时的泪水与哀痛,将个人情感推向高潮。诗人的情感与外界事物相联结,如“故衣犹架上,残药尚头边”,这些日常物品成为诗人对妻子的回忆和思念的载体,引发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最后,“送出深村巷,看封小墓田,莫言三里地,此别是终天”,表达了诗人亲自处理后事的细节,以及对妻子去世的无法接受,用“三里地”象征与妻子之间的距离,却也象征着无法弥补的生离死别,表达出对失去妻子的永恒悲痛和哀悼。
### 总结
《寄内》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具体的场景描写,展现了诗人面对妻子离世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妻子深沉的爱和依恋,也有对生离死别的无奈和痛苦。这首诗不仅是对妻子的哀悼,也是对人性、生命和情感深刻探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