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ìng zhōng zǎo chūn
病中早春
fù jù shī zhāng miào rù shén wèi nián sān shí jí wú shēn |
赋句诗章妙入神 未年三十即无身 |
cháng jiē bó mìng xíng qiáo cuì ruò bǐ hóng zhēn shì xìng rén |
常嗟薄命形憔悴 若比弘贞是幸人 |
《病中早春》古诗词释义:
作者白居易的这首《病中早春》以直接而诚恳的语气,表达了病中的内心感受。我们可以分段解释这首诗的每一句:
1."赋句诗章妙入神":这句话可能是诗人在感叹自己的诗作独特而精妙,达到了艺术的神韵境界。这里的“赋句”指的是诗的句子,而“妙入神”则暗示着这些句子不仅文辞优美,还富有深远的意境。
2."未年三十即无身":这一句流露出诗人对自己早逝的感叹和无奈。句中的“未年三十”暗示诗人对生命的青春阶段还没有完全体验,却已经预感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这里的“无身”可能是对病痛折磨导致身体衰弱的描写,也暗示诗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结束的恐惧和无奈。
3."常嗟薄命形憔悴":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哀叹以及身体因为疾病而显得憔悴的状态。"常嗟"意味着诗人经常在内心深处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悲哀,而“薄命”一词暗示了诗人认为自己生来就命运多舛。"形憔悴"则直接描述了由于长期病痛,诗人身体的衰弱和面容的消瘦。
4."若比弘贞是幸人":最后一句诗人拿自己与另一人弘贞进行比较,表达了对别人相对健康、长寿的羡慕。这里的“幸人”意味着弘贞是幸运的,没有遭受病痛的折磨,对比之下突出了诗人自身的不幸。诗人通过比较,表达了对健康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命运不公的感慨。
综上所述,这首诗展现了白居易在病痛中对生命、命运、健康以及艺术的独特感悟,表达了对早逝的遗憾、对自身不幸命运的哀叹,以及对健康生活的向往。
《病中早春》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病中早春》一诗,虽是七言古体,却精炼深沉,充满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与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这首诗通过对比与自省,展现了诗人面对病痛与早逝威胁的内心世界,同时也隐含着对当时社会不公与个人命运无常的反思。
首句“赋句诗章妙入神”,透露出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极高技艺的自信与自豪。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一位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的才子,这份自信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似乎预示着即便身陷病痛,其才华与创造力依旧如诗章般精妙。
“未年三十即无身”则是对生命短暂、病痛折磨的直接描写。白居易在三十岁左右就已经感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这句诗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也是对生命易逝、青春短暂的感慨。它不仅仅是对诗人个人境遇的描述,更反映了当时许多士人面临的早逝危机,以及对长寿与健康生活的普遍渴望。
“常嗟薄命形憔悴”中,“常嗟”表达了诗人持续的悲哀与哀叹,“薄命”则暗示了命运的不公与命运的多舛。这不仅是对自身不幸遭遇的无奈表达,也暗含了对命运安排的深深质疑。同时,通过“形憔悴”的描述,诗人用形象的语言展现了长期病痛带来的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最后的“若比弘贞是幸人”是通过对比手法,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突显出自己的处境并不像历史上著名的短命诗人弘贞那样,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他还有着创作的余生与生活的希望。这句看似释然的对比,实际上蕴含着对命运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弘贞的敬仰,也有对自身尚存一线生机的庆幸,同时对命运不公的无奈与不满。
整体来看,白居易的《病中早春》不仅展现了诗人面对生命困境时的哀伤与无奈,也反映了对命运、健康、长寿等主题的深入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白居易作为一个文学家、诗人对于生命、命运的深刻感悟,以及他对人性、社会、自然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