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é wǔ xiàng gōng gǎn wéi lìng gōng jiù chí kǒng què ( tóng yòng shēn zì )
和武相公感韦令公旧池孔雀(同用深字)
zǎo wén yī jiàn qǔ liáo chéng xiāng shí suī xīn yǒu gù qíng |
早闻一箭取辽城 相识虽新有故情 |
qīng jù sān cháo shuí shì dí bái xū sì hǎi bàn wèi xiōng |
清句三朝谁是敌 白须四海半为兄 |
pín jiā tì cǎo shí shí rù shòu mǎ xún huā chǔ chù xíng |
贫家剃草时时入 瘦马寻花处处行 |
bù yòng gèng jiào shī guò hǎo zhé jūn guān zhí shì shēng míng |
不用更教诗过好 折君官职是声名 |
《和武相公感韦令公旧池孔雀(同用深字)》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这首诗《和武相公感韦令公旧池孔雀(同用深字)》是对韦令公旧居池畔孔雀的感慨,以及对韦令公才能与人格的高度赞扬。下面逐段解释其意思:
1. **早闻一箭取辽城**:这句提到的“一箭取辽城”是一种对韦令公高超军事才能的赞誉,暗示韦令公曾以迅速且高效的行动在军事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2. **相识虽新有故情**:虽然作者与韦令公初次相识,但能感受到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可能源于共同的价值观、目标或是对某种事业的共同追求。
3. **清句三朝谁是敌**:意思是韦令公在文才或文学创作方面,能够在朝代更迭的三个时期中,没有找到他的对手。这赞扬了韦令公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影响力。
4. **白须四海半为兄**:此处通过描述韦令公的白发,表现出他在国内外的广泛影响力和尊敬度。半为兄的意思是韦令公被视为众多领域内人士的兄长,体现出他在众多领域内的领导地位和深厚的人脉。
5. **贫家剃草时时入**:虽然韦令公拥有显赫的地位,但诗句描述他时常出入贫家,帮助和关心需要帮助的人,体现其不拘小节、亲民爱民的高尚品德。
6. **瘦马寻花处处行**:这句以韦令公乘坐瘦马寻找花的场景,象征着他在生活中寻找美好、追求诗情画意,体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7. **不用更教诗过好**: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韦令公才学的高度肯定,意思是韦令公的才华自成一体,无需再用诗文来夸赞。
8. **折君官职是声名**:这句话是说,韦令公的官职虽然会带来声望,但这并不足以完全衡量他的成就。这句话是对韦令公超出官职范畴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的高度赞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韦令公军事、文才、人格多方面的描述,展现了对韦令公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白居易对韦令公个人品质和成就的深刻认识和赞赏。
《和武相公感韦令公旧池孔雀(同用深字)》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和武相公感韦令公旧池孔雀(同用深字)》展现了诗人白居易对于韦令公的怀念和对于武相公的感慨。全诗在追忆韦令公的丰功伟绩与高尚人格的同时,也表达出对武相公艺术才华的赞赏和对其官职与名声的敬重。
首句“早闻一箭取辽城”以生动的典故开篇,暗含对韦令公英勇事迹的赞扬,同时呼应“一箭”的题目,既点明了韦令公的军事功绩,也巧妙地联结了后续内容的感慨与怀念。
“相识虽新有故情”一句,传达出诗人与武相公虽然相识时间不长,但彼此之间却已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超越了时间与新旧的界限,表现出深厚的人格魅力。
“清句三朝谁是敌”赞扬了武相公在文学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与历代三朝的文人相比,他的作品和才华堪称无人能及,凸显出武相公在艺术领域的崇高地位。
“白须四海半为兄”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武相公的尊敬之情。四海之内的文人墨客都视其为兄长,这不仅是对武相公官位的尊敬,更是对其人格魅力与艺术成就的广泛认可。
“贫家剃草时时入,瘦马寻花处处行”描绘了武相公即使身处简陋之境,也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展现出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同时,这也暗含了对武相公为官期间,即使职位不高也心系百姓、深入民间的品质的赞颂。
“不用更教诗过好,折君官职是声名”则表达出诗人对于武相公官职与名声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在诗人看来,武相公的诗作与声名已经足以令人称道,职位的高低并不影响其艺术成就与个人声望。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深情地追忆了韦令公的丰功伟绩,而且通过赞美武相公的才华与人品,展现了白居易对于贤能之士的敬仰之情。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以简练的语言,巧妙地将对人物的评价融入自然生动的场景描写之中,使得全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情感的细腻与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