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ū dào jiāng zhōu jì hàn lín zhāng 、 lǐ 、 dù sān xué shì
初到江州寄翰林张、李、杜三学士
miàn shòu tóu bān sì shí sì yuǎn zhé jiāng zhōu wèi jùn lì |
面瘦头斑四十四 远谪江州为郡吏 |
féng shí qì zhì cóng bù cái wèi lǎo shuāi léi wèi hé shì |
逢时弃置从不才 未老衰羸为何事 |
huǒ shāo hán jiàn sōng wèi jìn shuāng jiàng chūn lín huā wěi dì |
火烧寒涧松为烬 霜降春林花委地 |
zāo shí róng cuì yī shí jiān qǐ shì zhāo zhāo shàng tiān yì |
遭时荣悴一时间 岂是昭昭上天意 |
《初到江州寄翰林张、李、杜三学士》古诗词释义:
### 初到江州寄翰林张、李、杜三学士
#### 面瘦头斑四十四, 远谪江州为郡吏,
这首诗开头描述了作者白居易在四十四岁时的外貌和处境。"面瘦头斑"意味着他的面容消瘦,头发已经斑白,这不仅是岁月的痕迹,也暗示着生活的艰辛和精神的疲惫。"远谪江州为郡吏"则是指他被远距离贬谪到了江州,担任了州郡的官吏。"远谪"二字透露出贬官的严酷性和远离朝廷的孤独感。
#### 逢时弃置从不才, 未老衰羸为何事,
"逢时弃置从不才"说明了作者被命运所弃,处于不被重用的状态,即使在最好的时代,也无法得到赏识,只能与那些能力不足的人一同做事。"未老衰羸为何事"则表达了对自身身体状态的忧虑,还没到老年的年龄,就已经显得体弱多病,对这种无常的命运感到困惑。
#### 火烧寒涧松为烬, 霜降春林花委地,
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来比喻人生的无常。"火烧寒涧松为烬"描绘了冬日里寒涧中的松树被大火焚烧,最终化为灰烬的凄凉景象,象征了人生的苦难和不可避免的衰败。"霜降春林花委地"则是描述了春季的树林在霜降之后,花朵纷纷凋零,落地的景象,同样寓意了生命的短暂和易逝。
#### 遭时荣悴一时间, 岂是昭昭上天意,
"遭时荣悴一时间"强调了人生的荣华与衰败、兴盛与落败往往在短时间内交替发生,这种现象似乎无法用常理解释。"岂是昭昭上天意"则提出了疑问,对命运的安排产生质疑,询问是否真的是明明白白的上天意志在操控一切。
整体上,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身遭遇的感慨,以及对命运无常、人生苦难的深刻思考。白居易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自身处境的对比,展现了对生命的深思和对命运的反思。
《初到江州寄翰林张、李、杜三学士》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诗《初到江州寄翰林张、李、杜三学士》是对个人命运和世态炎凉的深沉感慨,充满了对官场不公的愤慨和对命运的无奈。
诗的前两句“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描绘了作者被贬谪到江州的现状。"面瘦头斑"形象地展现了岁月的无情与作者身心的疲惫,"四十四"这个年龄数字暗示了作者在官场的岁月已非少年,却依然遭受贬谪的命运。"远谪江州为郡吏"则点明了作者现在身处的地方和职务,流露出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官场失意的感慨。
接下来的两句“逢时弃置从不才,未老衰羸为何事”,表达了一种深深的不平。"逢时弃置"意味着作者即使在政治局势有利的时候,也未能得到重用,反而被抛弃;“从不才”则表明作者即使有才能,却得不到应有的赏识和机会;"未老衰羸"则强调了作者由于长期的压抑和命运的不公,即使还未到老年,身体就已经变得衰弱。这里饱含着作者对官场不公和自我价值未能得到认同的愤慨。
后四句“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遭时荣悴一时间,岂是昭昭上天意”,用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人生的荣辱无常。"火烧寒涧松为烬"和“霜降春林花委地”描绘了自然界的衰败景象,象征着人生的荣华和衰落。"遭时荣悴一时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起伏无常的感慨。最后的“岂是昭昭上天意”则是对命运的质问,表达了作者对天意不公的质疑和对命运不公的深深无奈。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对当时社会不公的不满。通过自然界的景象与人生遭遇的对比,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不公正待遇的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