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ì hú bǐng yǔ yáng wàn zhōu
寄胡饼与杨万州
bā tóng wū nǚ zhú zhī gē ào nǎo hé rén yuàn yàn duō |
巴童巫女竹枝歌 懊恼何人怨咽多 |
zàn tīng qiǎn jūn yóu chàng wàng zhǎng wén jiào wǒ fù rú hé |
暂听遣君犹怅望 长闻教我复如何 |
《寄胡饼与杨万州》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这首《寄胡饼与杨万州》是一首情感深沉的诗,虽非通常意义上的“寄”字诗,但从标题和内容中可以看出,作者以胡饼作为媒介,表达对友人杨万州的深切关怀与思念之情。诗中的“巴童巫女竹枝歌”以及“懊恼何人怨咽多”等描绘,营造了一种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并在其中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现逐段解释诗的意思:
1. **巴童巫女竹枝歌**:这是诗的开篇,提到了巴渝地区的民俗文化,用巴童(指巴蜀地区的儿童)和巫女(巫婆、巫师的女祭司)吟唱的竹枝歌(一种流传于四川、重庆一带的民间小调)来渲染一种独特的地域风情。竹枝歌不仅反映了当地的生活习俗和情感世界,也是诗人在借以表达与远方友人的情感联系的一种方式。
2. **懊恼何人怨咽多**:接着,诗人使用“懊恼”一词,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忧虑。这句话不仅是对友人的问候,也暗示了诗人自身因思念而产生的复杂情感。在这里,“懊恼何人”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在表达对友人所处环境或生活的担忧。整体上,这句话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关注和忧虑。
3. **暂听遣君犹怅望,长闻教我复如何**: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与友人短暂的交流后仍难以释怀的思念之情。前一句“暂听遣君犹怅望”是说即便只是短暂地听到友人的声音或消息,也仍然感到怅然若失。后一句“长闻教我复如何”则是进一步强调,即便长期听到友人的声音,也无法解决内心的空虚与牵挂。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暂听”与“长闻”,以及“犹怅望”与“复如何”的情绪变化,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渴望更加紧密的联系。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巴渝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情感细节,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关怀。无论是对地域文化的描绘,还是对情感的细腻刻画,都体现了诗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情感深度。
《寄胡饼与杨万州》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寄胡饼与杨万州》是一首以胡饼(一种源自西亚的食品,后传入中国)为媒介,寄托深情和哀愁的诗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白居易对于远方友人杨万州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生活和命运的感慨。以下是这首诗的赏析:
### 初读之意
首句“巴童巫女竹枝歌”描绘了一幅充满异域风情的画面,即在巴渝(重庆、四川一带)地区,巴童(当地土著的儿童)和巫女(祭祀神灵的女祭司)用竹枝舞动,唱起动人的歌谣。这不仅仅是对当地文化的描绘,也是对远方与他者之美的向往和寄托。通过这种富有异域色彩的场景设置,白居易巧妙地引入了他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 情感转折
“懊恼何人怨咽多”一句,情感上出现转折。白居易在此表达了内心的复杂情绪,似乎在自问“是谁在为我感到懊恼,又是谁在为我抽噎不止?”这里的“懊恼”和“怨咽”不仅仅是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也可能是对自己身处的境遇的无奈和愁苦。通过这一句,诗人的情感变得更加深沉和复杂,显示出他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追问与感怀
后两句“暂听遣君犹怅望,长闻教我复如何”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表达。诗人询问:如果只是暂时听到这竹枝歌的片段,你(杨万州)会感到怅然若失;如果持续长时间地倾听,又会是怎样的感受呢?这一问,既是对外在情境的想象,也是对内心情感的深入挖掘。通过这种设问,白居易表达了对时间和空间距离的无奈,以及对长久分离的担忧和感慨。
### 总体解读
这首诗通过胡饼这一小小载体,寄托了深厚的情感和复杂的思绪。从对远方的思念,到对生活境遇的感慨,再到对时间与空间的思考,白居易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白居易作为诗人的情感丰富性和艺术表现力,也体现了他关注人情世故,善于从日常生活细节中提炼出深刻哲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