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ì luò zhōng suǒ jū
忆洛中所居
biān jiǎo liǎng sān zhī shuāng tiān lǒng shàng ér |
边角两三枝 霜天陇上儿 |
wàng xiāng xiāng bìng lì xiàng yuè yī shí chuī |
望乡相并立 向月一时吹 |
zhàn mǎ tóu jiē jǔ zhēng rén shǒu jǐn chuí |
战马头皆举 征人手尽垂 |
wū wū sān zòu bà chéng shàng zhǎn jīng qí |
呜呜三奏罢 城上展旌旗 |
《忆洛中所居》古诗词释义:
《忆洛中所居》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怀旧诗,通过对边塞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往日生活的怀念和对故土的深深思念。以下是逐段解释:
**边角两三枝,霜天陇上儿**
这两句描绘了边塞初冬时节的景象。"边角两三枝"可能是指边疆地区稀疏的植被,或是某些特定的植物,这些植物在寒冷的冬季依然坚韧地生长。"霜天陇上儿"可以理解为在霜冻覆盖的田野上,孩子们在玩耍。这里,“陇上儿”可能是指边塞地区的儿童,他们与自然环境一同成长,其生活场景充满了边疆的野性和自由。
**望乡相并立,向月一时吹**
这两句描述了边塞士兵们在月光下思念家乡的情景。"望乡相并立"意味着士兵们成群地站立,他们或许在边疆的某处营地,朝着家乡的方向凝望,思念家乡的亲人与景色。"向月一时吹"可能指的是士兵们在月光下吹奏乐器或唱歌,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种情境既展现了边疆生活的寂寞,也体现了人们对家的深深眷恋。
**战马头皆举,征人手尽垂**
这两句继续描绘边疆生活的独特一面。"战马头皆举"描述了战马在士兵的指挥下扬起头,准备出发或准备战斗的状态。这不仅是对战马的一种动态描绘,也是对边疆军事生活的一种象征。"征人手尽垂"则可能是对士兵们在日常或休息时的状态描绘,手垂下可能代表一种放松或休息的姿势,同时也暗示了征人的疲惫和对家乡的思念。这种对比展现了边疆生活既充满力量与斗志,又饱含着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呜呜三奏罢,城上展旌旗**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总结,描述了一种结束或转变的情境。"呜呜三奏罢"可能指的是士兵们在结束演奏某种乐曲或仪式后的情景。"城上展旌旗"则是指在城墙上展开旗帜,可能是在庆祝某种胜利、活动结束或某种仪式的完成。这不仅是对边疆生活的一次美好画面的描绘,也体现了边疆将士们在艰难环境中也能找到庆祝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整体上,《忆洛中所居》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生动展现了边疆地区的生活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同时也展现了边疆将士们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忆洛中所居》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忆洛中所居》是一首充满情感深度的诗歌,它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勾勒出了一幅远离家乡、身处边疆战士的忧郁场景。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战士们面对战争的苦楚与思念之情,也体现了作者对这些远离故乡士兵的深切同情和对他们命运的深刻思考。
### 诗的结构与情感层次
1. **起始部分**:“边角两三枝,霜天陇上儿,望乡相并立,向月一时吹”,以边疆的自然景象开头,点明了环境的荒凉与战士们的孤独。两三人并立望乡,夜风中吹奏的笛声,反映了战士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内心的孤独。
2. **转折部分**:“战马头皆举,征人手尽垂”,形象地描绘了战马的警觉与战士的疲惫、垂首。战马的反应暗示了战场的紧张气氛,而战士们垂首则表现了他们面对战争的沉重与疲惫。
3. **深化情感**:“呜呜三奏罢,城上展旌旗”,笛声的三奏,或许是对战争结束的期待,或是对战斗的哀悼,最终在城头上展开的旌旗,既是战争的象征,也是战士们对胜利或和平的渴望与期盼。
### 情感与主题
- **思念与孤独**:诗中多次提及的“望乡”和“笛声”,是战士们对家乡亲人思念的直接表达,反映了远离故乡的痛苦与孤独。
- **战争的残酷与沉重**:通过战马的警觉和战士的手垂,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紧张和战士们的疲惫与内心挣扎,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 **对和平的渴望**:笛声的三奏与城头的旌旗,既有对战争的反思,也寄托了对和平的渴望,体现了人性中的美好与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 结论
《忆洛中所居》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层次,深刻地描绘了远离家乡的战士们在边疆的孤独、思念与对和平的渴望。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白居易对战士们命运的同情和对和平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