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chóu mèng dé qiū xī bú mèi jiàn jì ( cì yòng běn yùn )

酬梦得秋夕不寐见寄(次用本韵)

作者:白居易 
xī zhào hóng yú shāo     qíng kōng bì shèng lán
夕照红于烧   晴空碧胜蓝
shòu xíng yún bù yī     gōng shì yuè chū sān
兽形云不一   弓势月初三
yàn sī lái tiān běi     zhēn chóu mǎn shuǐ nán
雁思来天北   砧愁满水南
xiāo tiáo qiū qì wèi     wèi lǎo yǐ shēn ān
萧条秋气味   未老已深谙

《酬梦得秋夕不寐见寄(次用本韵)》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给好友刘禹锡的一首酬答诗,以秋夕不寐的景物与内心情感为主题,用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绘了一个萧瑟而深沉的秋夜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和时光流逝的感慨。下面逐段解释:

1. **夕照红于烧, 晴空碧胜蓝**:傍晚的阳光照在地面上,呈现出比燃烧的火焰还要红的颜色。晴朗的天空则呈现出比碧蓝海水还要深邃的蓝色。这两句通过对夕阳和蓝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画面感,让人仿佛置身于这样绚烂的秋日黄昏中。

2. **兽形云不一, 弓势月初三**:云朵在空中变换着各种形态,如同兽类的奔跑、跳跃。而此时的月亮,形状宛如半弓,恰好处在三日的月相,即农历每月的第三天,月亮形状一半亮一半暗。这两句通过“兽形云”和“弓势月”的比喻,生动地展现了秋夜的天空动态之美,同时也暗示了时光流转。

3. **雁思来天北, 砧愁满水南**:大雁正向着北方迁徙,可能是因为南方向来是秋季的故乡,大雁的迁徙行为让人联想到归乡的思念。而“砧愁满水南”,则可能指的是在江水南岸的捣衣声,这声音在夜晚显得格外悠长,寄托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哀愁。这两句通过雁与砧的意象,传达了秋夜中蕴含的思乡情感与对远方亲友的深切关怀。

4. **萧条秋气味, 未老已深谙**:整首诗描绘的秋夜景象给人一种萧瑟、寂静的感觉,仿佛空气中弥漫着秋天特有的气息。而“未老已深谙”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岁月更迭的深刻体验,即使尚未年老,但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已经非常深刻。这一句充满了对人生短暂与时间流转的感慨,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景物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变化,更重要的是,诗中蕴含着对友情、季节更迭、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佳作。

《酬梦得秋夕不寐见寄(次用本韵)》古诗词赏析:

《酬梦得秋夕不寐见寄(次用本韵)》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通过对秋日黄昏的景物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秋夜的深沉思考和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题材与主题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描绘黄昏时分的自然景象,如夕阳、晴空、云彩、月牙、大雁、砧声等,来营造出一种静谧、深沉的氛围。同时,诗人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感受和思考,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变化的感慨,以及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 语言与韵律
白居易的诗歌以其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流畅的韵律著称。在这首诗中,他巧妙地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每一句都工整而富有节奏感,如“夕照红于烧, 晴空碧胜蓝”,形象地描绘了夕阳与晴空的色彩对比,不仅音韵和谐,而且画面感强烈。

### 情感表达
在“兽形云不一, 弓势月初三”中,诗人用“兽形云”和“弓势月初三”象征自然界的千变万化,表达了对自然界奥秘和生命流转的深刻感悟。而“雁思来天北, 砧愁满水南”则通过大雁南飞和妇女捣衣的情景,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活境遇的感慨。

### 思想深度
最后一句“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尤为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转、人生无常的深切体会。在感受到秋日的萧条氛围时,已经对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复杂有了一定的洞察,体现了白居易诗中常常流露出的对人生哲理的深思。

总之,《酬梦得秋夕不寐见寄(次用本韵)》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作,更蕴含了诗人对生命、时间、情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白居易诗歌中常见的哲理性和人情味。

白居易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