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ò lí shān zuò
过骊山作
qù xià shū yǔ yú tóng yǐ zhū lán yǔ |
去夏疏雨馀 同倚朱阑语 |
dāng shí lóu xià shuǐ jīn rì dào hé chǔ |
当时楼下水 今日到何处 |
hèn rú chūn cǎo duō shì yǔ gū hóng qù |
恨如春草多 事与孤鸿去 |
chǔ àn liǔ hé qióng bié chóu fēn ruò xù |
楚岸柳何穷 别愁纷若絮 |
《过骊山作》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其诗风潇洒,感情真挚,多以历史故事和自然景观为背景,反映了诗人的哲思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以下是逐段解释此诗意思:
**首句**:“去夏疏雨馀,同倚朱阑语。”
诗的开头,杜牧回忆起去年夏天的一个雨后场景,两人共同倚靠着朱红色的栏杆,交谈了一番。这场景充满温情,暗示了过去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次句**:“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
诗人联想到那个雨后的夜晚,两人在楼下谈论的水流到了哪里。这里通过自然界的水流向,比喻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消逝,引出了对往事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思考。
**三句**:“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
“恨”在这里表示深深的遗憾,仿佛无尽的春草一般,蔓延无边。与之相对的,是过去的往事随着一只孤独的鸿雁远去,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对失去的哀伤。
**四句**:“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
这里的“楚岸”指的是遥远的南方,“柳何穷”则描述了柳树的繁茂,预示着别离的愁绪如同飞絮般飘散,无法阻止。这句诗形象地表达了离别的沉重和悲伤,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整首诗通过描绘过去的美好场景和现在对往事的追忆,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失去的遗憾,以及面对离别时的愁绪。诗中运用了自然景观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过骊山作》古诗词赏析:
杜牧的《过骊山作》是一首极富情感深度的诗歌,通过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与现实离别之痛的交织,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诗中不仅蕴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还隐含了对友情与爱情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沉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回忆与感慨**:“去夏疏雨馀,同倚朱阑语”——开篇即以夏雨之后的情景勾勒出两人相依为伴的温馨画面,通过“疏雨”和“朱阑”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这里“同倚朱阑语”不仅描绘了两人的亲密交流,也暗示了美好时光的流逝。
2. **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距离**:“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诗人通过“楼下水”的景象变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分离,表达了一种对过去事物和人物不知所终的迷茫与怀念。这种变换不仅仅指物理空间的变化,更是指情感、记忆与现实之间的断裂。
3. **情感的深邃与复杂**:“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诗人将情感比作春草般无处不在、难以抑制的生长,同时,与“孤鸿”(孤独的鸿雁)的比喻相对比,强调了情感的孤独和无处寄托。这里,情感的多与孤独的孤形成强烈对比,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4. **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结尾以“楚岸柳”(楚地河边的柳树)和“纷若絮”的“别愁”作结,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生无常和离别之愁的思考。柳树的无尽延伸与别离的愁绪交织,寓意着生命的无限和离愁的缠绵,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和离别情感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杜牧的《过骊山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比喻,不仅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更深刻探讨了时间、空间、情感以及人生无常的主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世界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