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í zhōu sòng mèng chí xiān bèi
池州送孟迟先辈
shǐ huáng dōng yóu chū zhōu dǐng liú xiàng zòng guān jiē yǐn jǐng |
始皇东游出周鼎 刘项纵观皆引颈 |
xuē píng tiān xià shí xīn qín què wèi dào bàng qióng bǎi xìng |
削平天下实辛勤 却为道傍穷百姓 |
qián shǒu bù yú ěr yì yú qiān lǐ hán guān qiú dú fū |
黔首不愚尔益愚 千里函关囚独夫 |
mù tóng huǒ rù jiǔ quán dǐ shāo zuò huī shí yóu wèi kū |
牧童火入九泉底 烧作灰时犹未枯 |
《池州送孟迟先辈》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池州送孟迟先辈》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咏史诗,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反思。下面逐段解释诗的含义:
1. **始皇东游出周鼎, 刘项纵观皆引颈,**
这两句引用了秦始皇东巡,携带着周朝的宝鼎典故,而楚汉时期的刘邦、项羽也在一旁观看。秦始皇通过此举,意在展示自己统一六国的权威和对历史的继承。但这也暗示了权力的更迭和历史的轮回。
2. **削平天下实辛勤, 却为道傍穷百姓,**
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确实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和努力,但最终的成果却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这里的“道傍穷百姓”指的就是被压迫和受害的普通民众。
3. **黔首不愚尔益愚, 千里函关囚独夫,**
“黔首”在这里指普通百姓,意为“无知的百姓”。这句话意指百姓并不愚蠢,反而皇帝(秦始皇)在治理国家时显得更加无知,以至于将自己关在千里之外的函谷关内,成为了被囚禁的独夫。函谷关在这里象征着秦始皇的封闭和孤立无援。
4. **牧童火入九泉底, 烧作灰时犹未枯,**
最后两句借用牧童放火的典故,比喻秦始皇的统治如同火一样,不仅烧毁了地面的事物,连地下九泉之下的东西也无法幸免。而火虽能焚烧一切物质,但最终也难逃消散的结局,这反映了历史的无常和秦朝最终灭亡的悲剧结局。
整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对秦始皇的功过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也暗含了对权力与民本之间关系的探讨。杜牧通过这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周期律的思考,以及对人民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池州送孟迟先辈》古诗词赏析:
杜牧的这首《池州送孟迟先辈》虽以"送别"为题,实际上却通过描绘秦始皇和刘邦、项羽的历史事件,隐晦地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中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寄寓了作者对政治、社会、人性的复杂情感与观点。
首句“始皇东游出周鼎”以秦始皇东游寻周鼎的历史故事开篇,引出后文对权力与权利行使者的讨论。秦始皇寻周鼎,象征着追求权势与财富的欲望,同时也暗示了权力的滥用。
“刘项纵观皆引颈”则以刘邦、项羽在历史上的角色,暗示了在权力争夺中,普通人(在本诗中用“千里函关囚独夫”进一步强调)往往成为牺牲品,而胜利者最终也只是“尔益愚”的循环。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道出了权力争夺的残酷,以及其背后对普通民众的巨大牺牲。这种牺牲并非因为民众的“愚”,而是权力斗争的本质所导致的。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进一步强调了权力与道德、智慧之间的矛盾。权力者“愚”在于他们忽视了人民的痛苦,而人民的“不愚”在于他们能洞察权力者的真面目。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用牧童的火引喻历史的更迭,无论权力如何更替,历史的教训和对人性的反思永远不会消亡。这种“未枯”象征着历史记忆和人性智慧的恒久存在。
整首诗通过历史故事的引用,构建了一个对权力、人性、历史的深刻反思的框架,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批判,同时也蕴含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历史教训的铭记。杜牧的这种写作手法,不仅使得诗歌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也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