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ǔ qī shì yù qì guān dōng guī xiāo sǎ jiāng nán pǒ wén zì shì gāo qiū qǐ wàng … shí yùn
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十韵
yuán zài xiàng gōng céng jiè zhù xiàn zōng huáng dì yì liú shén |
元载相公曾借箸 宪宗皇帝亦留神 |
xuán jiàn yì guān jiù dōng shì hū yí gōng jiàn bù xī xún |
旋见衣冠就东市 忽遗弓剑不西巡 |
mù yáng qū mǎ suī róng fú bái fà dān xīn jǐn hàn chén |
牧羊驱马虽戎服 白发丹心尽汉臣 |
wéi yǒu liáng zhōu gē wǔ qǔ liú chuán tiān xià lè xián rén |
唯有凉州歌舞曲 流传天下乐闲人 |
《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十韵》古诗词释义:
杜牧的《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十韵》是一首借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江南之事,反思历史,抒发个人感慨的诗。下面逐段解释此诗的大意:
1. 开篇“元载相公曾借箸”引用了历史典故,借元载之名来引出历史人物和事件。元载是唐代中期的宰相,曾参与筹划国家大事,后因贪污和结党被贬。这里借元载的例子,可能是为了引出接下来对于官员腐败的感慨。
2. “宪宗皇帝亦留神”提到唐宪宗,他在位时对元载有过垂询和信任,但并未深入追究元载的不法行为,这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复杂关系和不彻底的反腐行动。
3. “旋见衣冠就东市”表示元载最终因腐败被贬至东市处决。这里使用“旋见”表示时间之短,反映了元载的快速陨落,同时强调了腐败的严重后果。
4. “忽遗弓剑不西巡”借用《史记》中汉武帝刘彻“西巡”的典故,意指唐宪宗未能亲临远方视察。这可能是暗示宪宗未能及时纠正腐败,无法亲自处理元载之案。
5.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赞扬元载即使在被贬的流放生涯中,仍然保持了对唐朝忠心的本色,即便是以戎服牧羊驱马的流放生活,心中的忠诚(“白发丹心”)始终如一。
6.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则表达了一种讽刺。元载虽有罪过,但其留下的凉州歌舞曲却能传遍天下,给后人带来欢乐,仿佛他的罪行被遗忘。这里可能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思考,以及对历史评价的反思。
整体来看,此诗通过讲述元载的历史故事,反思了官员腐败与不公的严重性,以及朝廷处理此类问题的不彻底。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于忠贞品质的赞美,并对历史评价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进行了探讨。
《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十韵》古诗词赏析:
杜牧的这首诗《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十韵》展现了他对友人许七侍御弃官东归、逍遥江南的生活方式的赞赏,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元载和唐宪宗决策的思考,以及对凉州歌舞文化的独特看法。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标题与背景**:诗题“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十韵”暗示了诗人对友人许七侍御放弃官职、回到江南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钦佩和羡慕之情。同时,诗中提及的历史人物元载和唐宪宗,以及他们的决策,可能是诗人对政治、历史的反思。
2. **元载与唐宪宗**:“元载相公曾借箸, 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 忽遗弓剑不西巡。”这四句诗高度概括了元载和唐宪宗的决策与结局。元载曾参与策划重要决策(“借箸”),但最终因政治斗争而遭到贬谪,乃至被处决(“衣冠就东市”)。唐宪宗在位期间,曾多次西巡,但在决定前往凉州(今甘肃武威)时,意外逝世(“忽遗弓剑不西巡”),留下未竟之愿。这体现了权力的无常和历史的不可预知性。
3. **许七侍御的隐退**:“牧羊驱马虽戎服, 白发丹心尽汉臣, 惟有凉州歌舞曲, 流传天下乐闲人。”这一部分是对许七侍御的隐退生活的描绘。尽管他身穿戎服,但仍保持着汉臣的忠诚(“白发丹心”),暗示了他对故国的深情和内心的坚守。诗人以凉州的歌舞曲为喻,表达了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对艺术与生活的欣赏。
4. **主题与情感**:整首诗在表达对友人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之余,也暗含着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与对权力、命运无常的思考。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反思个人与时代的互动,表达了对自由与忠诚、艺术与生活价值的深刻理解。
5. **艺术手法**:杜牧运用了对仗、典故、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在表达上既凝练又富有深意。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精简描绘,以及对友人生活状态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闲适生活的赞美,也是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体现了杜牧在诗歌创作中对个人情感、社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