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í yǒng chóng xī píng wáng zhái tài wèi sù yuàn liù yùn
题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韵
yī zhāng jiān bài zào náng zhōng lǐn lǐn cháo tíng yǒu gǔ fēng |
一章缄拜皂囊中 懔懔朝廷有古风 |
yuán lǐ qù guī gōu shì xué jiāng chōng lái jiàn quǎn tái gōng |
元礼去归缑氏学 江充来见犬台宫 |
fēn yún bái zhòu jīng qiān gǔ fū zhì zhū yīn jǐ yī kōng |
纷纭白昼惊千古 鈇锧朱殷几一空 |
qū tū xǐ xīn rén bú huì hǎi biān jīn zuò diào yú wēng |
曲突徙薪人不会 海边今作钓鱼翁 |
wǎn fā mèn hái shū yì jūn qiū zuì yú |
晚发闷还梳 忆君秋醉馀 |
kě lián liú xiào wèi céng sòng shí zhōng shū |
可怜刘校尉 曾讼石中书 |
xiāo zhǎng suī shū shì rén xián měi zì rú |
消长虽殊事 仁贤每自如 |
yīn kàn lǔ bāo lùn hé chǔ shì wú lú |
因看鲁褒论 何处是吾庐 |
《题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韵》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由杜牧所作,是《题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韵》的全文。在逐段解释之前,先来整体理解诗的背景和主题。杜牧所写此诗,是在悼念或缅怀一位曾经的官员或将领,通过描述其事迹、品格以及最终的归宿,表达了对这位人物的怀念与敬仰。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
### 一章
- **一章缄拜皂囊中,懔懔朝廷有古风**:这一句描述了将信件(缄)封存于黑色的囊袋中,呈送给朝廷,展现了坚定、庄重的行事风格,体现了对朝廷古风的敬畏。
- **元礼去归缑氏学,江充来见犬台宫**:这里运用了典故,通过“元礼”(东汉名士郑玄)和“江充”(汉朝宦官,以诬陷谋害忠良著称)的典故,对比元礼的学识与品德与江充的奸诈与恶行,赞扬了被纪念者的高尚人格。
- **纷纭白昼惊千古,鈇锧朱殷几一空**:这句描述了历史事件在白昼中发生的震撼与影响,以至于在千古之后仍令人震惊。鈇锧是古代酷刑用的刑具,这里象征着暴政和不公。强调了历史上公正与邪恶之间的斗争。
- **曲突徙薪人不会,海边今作钓鱼翁**:引用了《汉书·东方朔传》中的典故,比喻一个人即使提出了避免灾难的建议,却并未被采纳,最终导致了不幸的结局。这里象征了被纪念者提出的正确建议未被重视,而最终落得孤独自处(海边钓鱼)的结局。
### 后段
- **晚发闷还梳,忆君秋醉馀**: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在秋夜回忆与被纪念者共度的时光时的惆怅与忧郁。
- **可怜刘校尉,曾讼石中书,消长虽殊事,仁贤每自如**:这里提及了历史上的刘校尉(如东汉时期的刘秀)和中书(古代官职),通过对比不同历史人物的命运与品行,强调了仁德与贤明之人即便在消长变化的环境中也能保持自我。
- **因看鲁褒论,何处是吾庐**:引用了东汉末年名士鲁褒的言论,表达了一种对理想栖息地的追寻与向往,体现了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 结论
杜牧的这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被纪念者的高度赞誉和对理想人格的向往。诗中交织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正直与不正直行为的对比、对个人命运与历史变迁的反思,以及对理想栖息地的探寻,表达了一种超越现实、追求精神境界的情感。
《题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韵》古诗词赏析:
杜牧的这首《题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韵》,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人物的深邃理解。该诗不仅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典故,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命运、仁贤之德以及社会现实的思考。下面我们逐一赏析:
1. **历史典故的引用**:
- “一章缄拜皂囊中,懔懔朝廷有古风”:这句话通过“一章缄拜”和“皂囊中”的形象描绘,暗示朝廷具有古代君臣相敬、严肃庄重的风气。同时,一个“懔懔”(严肃、敬畏之意)的形容词,强化了这种严肃感。
- “元礼去归缑氏学,江充来见犬台宫”:这里引用了两个典故,元礼(即元结,唐代文学家)与缑氏学有关,可能是指其在文学、教育上的贡献;江充则与犬台宫有关,后者是汉代发生的一起谋逆事件。通过这两个典故,杜牧或是在暗示某种政治的起伏与变迁。
- “纷纭白昼惊千古,鈇锧朱殷几一空”:这句话描述了历史上的政治事件,使得整个社会在瞬间被颠覆,引人深思。
- “曲突徙薪人不会,海边今作钓鱼翁”:引用的是“曲突徙薪”这个成语故事,意指在火灾预防方面,预见到潜在危险并采取措施的人往往不受重视,而等到危险真正发生后才受到重视。杜牧此处或是在感慨历史人物的悲剧,他们的先见之明并未得到认可,最终结局与最初的预测相反。
- “晚发闷还梳,忆君秋醉馀”: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惋惜,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时间流逝、功名终了的无奈情绪。
- “可怜刘校尉,曾讼石中书,消长虽殊事,仁贤每自如”:这里的“刘校尉”和“石中书”是特定历史人物的代称,通过这些角色的经历,杜牧探讨了仁德贤能之人与世事消长的关系,表达了对仁贤之人命运多舛的同情。
- “因看鲁褒论,何处是吾庐”:引用“鲁褒论”,可能是对《钱神论》的隐喻,用以表达对财富、权力对人性和道德影响的反思。而“何处是吾庐”则展现了作者对于归隐生活、心灵归宿的向往。
整体而言,杜牧在这首诗中巧妙地将历史典故与个人情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相结合,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历史、人性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