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ì qiǎn
自遣
dù líng xiāo cì jūn qiān shǎo qù guān pín |
杜陵萧次君 迁少去官频 |
jì mò lián wú dào yī xī shì gǔ rén |
寂寞怜吾道 依稀似古人 |
shì xīn wú cǎi huì dào gǔ shì fēng chén |
饰心无彩缋 到骨是风尘 |
zì xián rú pǐ sù dāo chǐ bù yóu shēn |
自嫌如匹素 刀尺不由身 |
《自遣》古诗词释义:
杜牧的这首《自遣》以自述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自己人生境遇、内心世界及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逐段解释如下:
**杜陵萧次君,迁少去官频,**
杜陵,指的是杜陵区,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墓地所在。萧次君,这里借用以指代杜牧自己,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不断地被贬官、离开官场的生涯。迁少去官频强调了作者多次受到贬谪,频繁离开官位的经历。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寂寞”反映了作者在官场不得志后的孤独感,同时“怜吾道”表明他虽处逆境,但仍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依稀似古人”则是说他感受到与古代先贤的某种精神上的共鸣,似乎在古代先贤身上找到了某种安慰或认同。
**饰心无彩缋,到骨是风尘,**
“饰心无彩缋”意指作者的心灵并未因官场的浮华而失去本色,没有为了权势和地位而改变自己的本质。“到骨是风尘”则表达了作者对官场黑暗和现实残酷的深刻认识,即使深入骨髓,也难以摆脱那些污浊。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自嫌如匹素”以布匹为喻,将自己比作未经裁剪的布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无法自主掌控生活的不满。“刀尺不由身”形象地说明了自己无法决定命运走向,生活仿佛被外在的力量所控制,无力改变现状。
整首诗流露出杜牧在官场失意后对个人命运、社会现实的深沉思考,以及在孤独中寻找精神慰藉的渴望,体现了作者超脱于世俗的精神追求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自遣》古诗词赏析:
杜牧的《自遣》是其情感的真实流露,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性格特质以及理想抱负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在仕途不顺、人生困顿中的一种自我解脱与坚持。
首句“杜陵萧次君,迁少去官频”中,诗人借用了杜陵(唐代长安附近的一个地名)和萧次君(汉代人物,官职不顺,多次被贬)的形象,来暗示自己的处境和命运。这里,杜牧将自己的身世和历史人物相联系,表现出一种穿越时空的自我审视,以及对过往经历的反思。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这一联中,“寂寞”一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自身理想的坚守。他以“怜吾道”表明对所坚守的信念和理想的深情,同时也通过“似古人”这一比喻,展现出对古代圣贤的仰慕和自我期许,希望自己也能像古代贤人一样,虽身处困境,但仍能保持高尚的道德和理想。
“饰心无彩缋,到骨是风尘”这一联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心境。在这里,“饰心”意味着内心装点的美丽,而“无彩缋”则表示这些美好在现实的磨砺下逐渐消逝,留下了“到骨是风尘”的孤独和无奈。这反映了诗人在经历多次宦海沉浮后,内心世界的疲惫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最后一联“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自我反省。他将自己比作未裁剪的素布,被外界的“刀尺”所决定,无法自主地选择命运的走向。这里,“刀尺”象征着外在的约束和压力,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命运无法完全掌控的无奈和悲哀。
综上所述,杜牧的《自遣》以深沉的情感和哲理性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自我反省和坚持,同时也流露出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自我抒情之作,也反映了唐代士人普遍的困顿与挣扎,以及他们在面对命运时不屈不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