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í tóng yè
题桐叶
sì shí yǐ yún lǎo kuàng féng yōu jiǒng yú |
四十已云老 况逢忧窘馀 |
qiě chōu chí bǎn shǒu què zhǎn xiǎo nián shū |
且抽持板手 却展小年书 |
shì jiǔ kuáng xián ruǎn zhī fēi wǎn xiào qú |
嗜酒狂嫌阮 知非晚笑蘧 |
wén liú níng tàn zhà dài sú bù qīn shū |
闻流宁叹咤 待俗不亲疏 |
yù shì zhī cái jiǎn cāo xīn shí juǎn shū |
遇事知裁剪 操心识卷舒 |
hái chēng èr qiān shí yú wǒ yì hé rú |
还称二千石 于我意何如 |
《题桐叶》古诗词释义:
杜牧的《题桐叶》是一首表达诗人深沉情感和生活哲理的诗作。我们逐段解释这首诗的每一句意思:
1. **四十已云老,况逢忧窘馀**。**(40岁已算老,何况经历忧愁困苦的岁月)**。诗人首先感叹自己已进入中年阶段,生命已过半,紧接着又联想到过往的种种忧愁与困顿,更增添了一层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2. **且抽持板手,却展小年书**。**(暂且放下手里的板书,重新展开年少时的书信)**。此处,“持板手”可能暗指处理公务或工作之事,而“小年书”指的是年轻时的书信或回忆。诗人通过这一对比,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与对现在工作的反思。
3. **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喜爱饮酒的狂放之人如阮籍,我在年轻时或许也如此,现在则嘲笑当年的鲁莽)**。这里,阮籍和蘧瑗是历史上的两位名人,阮籍以放荡不羁著称,而蘧瑗则是以知非后悟著称。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表达了对年轻时行为的反思和成熟后的自省。
4. **闻流宁叹咤,待俗不亲疏**。**(听到流言蜚语,我不会抱怨或惊讶,对待人我既不过分亲近也不过分疏远)**。此句说明诗人面对外界的评论和人际关系,保持一种平和、客观的态度,既不会因别人的言论而困扰,也不刻意追求与人的亲近或疏远。
5. **遇事知裁剪,操心识卷舒**。**(遇到事情时能恰当地处理和调整,对待事务能灵活应对)**。诗人认为,面对各种情况,应该懂得灵活应变,既能适时地处理事务,也能在适当的时机释放和放松自己。
6. **还称二千石,于我意何如**。**(人们称赞我为两千石(古代官阶),对我来说,这是否足够或理想呢?)**。这里,“二千石”通常指古代官员的职位等级,象征着地位和权力。诗人通过这一比喻,提出了对自身社会地位与个人理想的一番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比年轻与年老,过去与现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工作、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地位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以及对自身成长过程的反思。
《题桐叶》古诗词赏析:
杜牧的这首诗《题桐叶》是一首自述身世、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从诗中可以看出,杜牧自述在四十岁后就已经开始感受到生命的衰老,再加上遭遇忧愁和困顿,使他更加体味到生命的不易。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赏析:
1. **四十已云老,况逢忧窘馀**:开篇即点明自己的年纪与遭遇,四十岁在古人看来已属中年,加上生活中的忧愁与困顿,更让他感慨时光易逝、生活不易。
2. **且抽持板手,却展小年书**:此处使用“持板手”比喻执掌权力或者处理事务时的手势,可能指他在官场上的表现。而“小年书”则暗示他对过去的年轻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
3. **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这里引用了阮籍和蘧瑗的典故。阮籍“醉以避世”,而杜牧以“嫌阮”的反语,可能是对阮籍醉酒避世的讽刺或自我反省,表示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并非如此极端。同时,他“晚笑蘧”,即在晚年理解了蘧瑗对世事的通达,体现了他人生观的转变。
4. **闻流宁叹咤,待俗不亲疏**:面对世间的流言蜚语,杜牧选择的是平静的态度,不为所动,不轻易叹气和抱怨。他对待人情世故,坚持公正公平,不因亲近或疏远而改变。
5. **遇事知裁剪,操心识卷舒**:杜牧在处理事物时能够灵活变通,即知“裁剪”以适应具体情况,同时也懂得把握轻重缓急,收放自如。
6. **还称二千石,于我意何如**:这里“二千石”指古代官阶,暗示杜牧对自己在官场地位与权力的看法。他自问:“这样的生活状态,你杜牧是否满意?”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选择和官场经历的自我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杜牧的自我反思,表达了对人生、世事、权力和自我价值的深刻思考。他不仅描绘了自己在官场中的经历和态度,还流露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