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áng zhōu sān shǒu
扬州三首
yī piàn gōng qiáng dāng dào wēi xíng rén wèi ěr qù chí chí |
一片宫墙当道危 行人为尔去迟迟 |
bì guī yuàn lǐ qiū fēng hòu píng lè guǎn qián xié rì shí |
筚圭苑里秋风后 平乐馆前斜日时 |
gù dǎng qǐ néng liú hàn dǐng qīng tán kōng jiě shí hú ér |
锢党岂能留汉鼎 清谈空解识胡儿 |
qiān shāo wàn zhàn kūn líng sǐ cǎn cǎn zhōng nián niǎo què bēi |
千烧万战坤灵死 惨惨终年鸟雀悲 |
juǎn wǔ bǎi èr shí èr |
卷五百二十二 |
《扬州三首》古诗词释义:
杜牧的《扬州三首》是其创作的一组咏史诗,通过描绘扬州的景物与历史,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事无常的感慨。我将逐段解释这三首诗的意思:
### 第一首
**一片宫墙当道危,行人为尔去迟迟,**
- 这句诗描绘了一片破败的宫墙横在道路上,给行人带来了滞缓和犹豫。仿佛宫墙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它让过路的行人不由得放慢脚步,沉思过去的故事。
**筚圭苑里秋风后,平乐馆前斜日时,**
- 篚圭苑和平乐馆是扬州的古迹。秋天的风吹过筚圭苑,斜阳洒在平乐馆前,营造出一种沧桑而又宁静的氛围,寄托了作者对往昔繁华与衰败的感慨。
**锢党岂能留汉鼎,清谈空解识胡儿,**
-"锢党"指的是保守派,"汉鼎"借指政权或国运。这句诗表达了对那些试图保守旧有的势力无法阻止历史变迁的无奈。"清谈空解识胡儿",讽刺了空谈不事生产、对外来威胁认识不足的文人学士,暗示了这正是扬州衰败的原因之一。
### 第二首
**千烧万战坤灵死,惨惨终年鸟雀悲,**
-"千烧万战坤灵死"描绘了扬州历经无数次战火的摧残,大地生命黯淡,生机尽失。"坤灵"指的是大地之灵,整句诗表达了对扬州因战争和灾难而遭受的巨大破坏的哀伤之情。
**卷五百二十二**
- 这个注释通常出现在文集中,用于说明这首诗在文集中所处的位置或编号,而非诗文内容的一部分。因此,这里的内容并非诗文解释的一部分,而是对文本位置的标记。
### 第三首
由于标题和内容与前两首有所重复,或者可能出现理解的混淆,这里省略解释。实际上,整组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扬州的历史遗迹和景象,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无常,同时也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批评与反思。
总的来说,《扬州三首》通过历史遗迹的描绘,反映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对历史人物的讽刺和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展现了杜牧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和深刻的批判精神。
《扬州三首》古诗词赏析:
杜牧的《扬州三首》是其一组七言绝句,通过对扬州城的描绘,反映了历史变迁和人事兴衰的深刻主题。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扬州三首》之一
**一片宫墙当道危,行人为尔去迟迟,**
**筚圭苑里秋风后,平乐馆前斜日时。**
**解析**:首句“一片宫墙当道危”描绘了扬州城中一片倒塌的宫墙,既表现了城市的衰败,也暗示了历史的沧桑。第二句“行人为尔去迟迟”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衰败景象的感慨,行人因之而留连忘返,实际上是对扬州往昔繁华的怀旧与伤感。接着,“筚圭苑里秋风后,平乐馆前斜日时”进一步展开画面,秋风扫过废墟,夕阳照耀着废弃的平乐馆,景象凄凉而悲壮,暗示了历史的沉没与凋零。
### 《扬州三首》之二
**锢党岂能留汉鼎,清谈空解识胡儿,**
**千烧万战坤灵死,惨惨终年鸟雀悲。**
**解析**:这组诗句中,“锢党岂能留汉鼎”表达了对权贵贵族无力挽救历史衰败的讽刺,意味着纵有再大的权势和财富,也无法阻挡历史的洪流。接着,“清谈空解识胡儿”则是对那些只会空谈、无力行动者的批判,指出他们的智慧与行动之间的巨大鸿沟。最后,“千烧万战坤灵死,惨惨终年鸟雀悲”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毁灭与痛苦,无论是人还是鸟雀,都在悲叹这场灾难,强调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脆弱。
### 总体赏析
杜牧的《扬州三首》通过对扬州城历史变迁的描绘,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如宫墙的危、秋风的冷、斜日的惨,以及鸟雀的悲鸣,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沉沦和人性的悲凉。同时,诗中也寓含了对权贵贵族、空谈者的讽刺,以及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命运的深沉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
通过这首诗,杜牧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更揭示了他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深刻见解,使《扬州三首》成为其代表作之一,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