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ā
鸦
qīng yīn yíng xiǎo yuè chóu sī lì hán pú |
清音迎晓月 愁思立寒蒲 |
dān dǐng xī shī jiá shuāng máo sì hào xū |
丹顶西施颊 霜毛四皓须 |
bì yún xíng zhǐ zào bái lù xìng líng cū |
碧云行止躁 白鹭性灵粗 |
zhōng rì wú qún bàn xī biān diào yǐng gū |
终日无群伴 溪边吊影孤 |
《鸦》古诗词释义:
杜牧的《鸦》诗描绘了鸦这种鸟类的形象和它们的生活状态,诗歌中流露出作者对孤独与寂寞的深沉情感。以下是逐句解释:
1. **清音迎晓月**:早晨的月光下,鸦的叫声如同清泉般悦耳,迎接着黎明的到来。这里描述了鸦的声音在宁静的清晨中显得格外清晰和悦耳。
2. **愁思立寒蒲**:鸦孤独地站在寒冷的芦苇上,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这里的“寒蒲”暗示了环境的寒冷和鸦的孤独感。
3. **丹顶西施颊**:鸦的头顶红润,犹如西施的红颊,形容其鲜艳的特征。这里用美丽的西施来比喻鸦,增强了其形象的美感。
4. **霜毛四皓须**:鸦的羽毛如霜一般白,像是古代四位长寿的智者“四皓”的胡须,这里用四皓的长寿和智慧来比喻鸦的羽毛之美与生命的长久。
5. **碧云行止躁**:鸦在天空中飞舞,姿态轻盈而不失灵动,如同碧云般飘渺。这里的“躁”字用得微妙,可能是为了表现鸦在空中飞翔时的活泼和敏捷。
6. **白鹭性灵粗**:相比之下,白鹭显得更为粗犷和朴实,这里以白鹭来衬托鸦的优雅和细腻。
7. **终日无群伴**:整日里鸦没有伴侣或伙伴,独自生活。这句话表达了鸦的孤独感,突出了其生活的状态。
8. **溪边吊影孤**:鸦常常在溪边独自凝视自己的倒影,描绘出一种孤寂的景象。这里的“吊影”表达了鸦内心的孤独与沉思。
整首诗通过对鸦这一形象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外在的美丽与内在的孤独,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深沉思考,以及对孤独生活状态的感慨。
《鸦》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由杜牧创作,名为《鸦》,从标题与内容上看,它描绘了一只鸦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和情感状态,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鸦的特性以及作者对它的感悟。
首联“清音迎晓月, 愁思立寒蒲”以清脆的叫声迎接清晨的明月,营造了一种凄凉而静谧的氛围,同时表现出鸦的孤独与深思。月色下的寒冷芦苇仿佛是鸦的隐喻,暗示着它所处环境的孤寂与寒冷,映射出鸦内心的愁思。
颔联“丹顶西施颊, 霜毛四皓须”通过形象的比喻,将鸦的特征与历史人物进行类比,丹顶如西施之美的颊部,霜毛如四皓之老者的胡须,不仅描绘出鸦的外貌特征,也借历史人物的典故,增加诗的内涵,赋予鸦以某种象征意义,表达出对时光流转、生命老去的感慨。
颈联“碧云行止躁, 白鹭性灵粗”以对比手法描绘鸦与白鹭的不同,碧云代表鸦的行动急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白鹭性情粗犷。这种对比强调了鸦的敏感、细腻与独特的个性,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尾联“终日无群伴, 溪边吊影孤”直接点明鸦的孤独状态。整日与无人为伴,只能在溪边独自凝视自己的影子,呈现出深深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不仅仅是因为鸦身处自然,更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中某些个体孤独感的共鸣。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鸦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鸦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情感,更借物抒情,表达了对生命、孤独、时光流逝等主题的深刻思考。杜牧通过简练而富有深意的语言,营造出一种哀而不伤、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