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ūn jǐn tú zhōng
春尽途中
jìng zhōng sī fā bēi lái guàn yī shàng chén hén fú jiàn nán |
镜中丝发悲来惯 衣上尘痕拂渐难 |
chóu chàng jiāng hú diào gān shǒu què zhē xī rì xiàng cháng ān |
惆怅江湖钓竿手 却遮西日向长安 |
《春尽途中》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春尽途中》由唐代诗人杜牧所作,其内容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在旅途中对时光流逝、人生境遇以及对过去生活的怀旧之情。下面,我将逐句解释这首诗的意思:
1. **镜中丝发悲来惯, 衣上尘痕拂渐难**:
- **镜中丝发悲来惯**:在镜中看到自己鬓发渐生白丝,这种悲伤的感觉已经变得习以为常。这里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岁月不饶人的感慨。
- **衣上尘痕拂渐难**:衣服上的灰尘难以拂去,象征着岁月的痕迹难以抹去,同时也寓意着生活中的琐碎、忙碌,让人心力交瘁。
2. **惆怅江湖钓竿手, 却遮西日向长安**:
- **惆怅江湖钓竿手**:此处的“江湖钓竿手”可能是指那些游历四方、以渔钓为生的隐士或闲云野鹤般的人物。诗人似乎在感慨自己不如他们自由洒脱,享受自然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 **却遮西日向长安**: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景象,即在夕阳的映照下,诗人或其他人背对夕阳,向着长安(古都,象征权力和繁华)的方向前行。这里可能寓含着诗人对过去生活的一种缅怀,以及对现在或未来生活的某种不确定和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旧、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其中,“却遮西日向长安”的结尾,似乎在暗示诗人虽然背离了曾经的宁静生活,但依然向着心中的目标(可能是追求仕途、权力或是某种理想)迈进。
《春尽途中》古诗词赏析:
杜牧的这首诗《春尽途中》充满了深沉的感慨与复杂的情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隐晦的比喻,诗人在其中表达了对岁月流逝、时光易逝的感慨,对自身身世、遭遇的复杂心情,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向往。以下是对其的赏析:
1. **开篇的感伤**:“镜中丝发悲来惯, 衣上尘痕拂渐难。”诗人从自我反思开始,用“丝发”和“尘痕”这两个细节,隐喻着岁月的无情流逝和世事的变迁。镜子中的白发,衣裳上的灰尘,都象征着时间的痕迹和生活的磨损。诗人习惯于面对这些岁月的痕迹所带来的感伤,而“拂渐难”则暗示了这些痕迹的不易抹去,正如时光的流逝,难以逆转。
2. **中段的矛盾**:“惆怅江湖钓竿手, 却遮西日向长安。”这里,“江湖钓竿手”可能象征着诗人的隐逸之志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却遮西日向长安”则可能代表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现实、权力、或某种既定路径的无奈和妥协。长安,常被看作是权力和繁华的象征,这里的转向长安,或许暗示着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追求功名,与内心追求自由和自然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冲突和矛盾。
3. **尾声的无奈与展望**:“却遮西日向长安”,这一句是全诗情感的高潮,传达了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渴望。诗人选择“向长安”,意味着在面对现实压力与理想追求之间的挣扎后,他选择了后者,尽管这是一条充满艰辛和不确定的道路。这里的“西日”可能是象征性的,暗指将要过去的春天,也是对即将逝去的青春和美好时光的留恋。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和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杜牧在面对生命、时间、选择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心情。诗中既有对过往的怀恋,也有对未来道路的探寻,展现了诗人既感伤又不失希望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