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ú tí lǐ shì yù shū zhāi
留题李侍御书斋
shí mǔ shān tián jìn shí hán cūn jū fēng sú jiù céng ān |
十亩山田近石涵 村居风俗旧曾谙 |
lián qián bái ài jīng chūn yàn lí shàng qīng sāng dài wǎn cán |
帘前白艾惊春燕 篱上青桑待晚蚕 |
yún nuǎn cǎi chá lái lǐng běi yuè míng gū jiǔ guò xī nán |
云暖采茶来岭北 月明沽酒过溪南 |
líng yáng qiū jǐn duō guī sī hóng shù xiāo xiāo fù bì tán |
陵阳秋尽多归思 红树萧萧复碧潭 |
《留题李侍御书斋》古诗词释义:
### 诗词解释:
#### 第一段:“十亩山田近石涵, 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燕, 篱上青桑待晚蚕。”
- **十亩山田近石涵, 村居风俗旧曾谙:** 这句诗描述了一位侍御李的书斋所处的环境,紧邻着十亩山田,四周是自然的田园风光,显示出这个地方的宁静和自然美。同时,也提到了“旧曾谙”,暗示了作者对于这个地方的村居风俗非常熟悉,这里可能有丰富的农耕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 **帘前白艾惊春燕, 篱上青桑待晚蚕:** “白艾”指的是春季时节,田野间或草丛中泛白的野艾草,而“春燕”则代表着春天的到来。这句描绘了春日里春燕在田野上空飞舞的场景,给乡村增添了一抹生动的气息。紧接着,“篱上青桑待晚蚕”则描述了春天青绿的桑叶,等待着晚些时候养蚕的季节,这里展现的是农耕文化中与时间紧密相关的活动。
#### 第二段:“云暖采茶来岭北, 月明沽酒过溪南, 陵阳秋尽多归思, 红树萧萧复碧潭。”
- **云暖采茶来岭北, 月明沽酒过溪南:** 这两句诗描绘了两种不同的季节场景。春季时节,云暖和煦,人们开始采摘茶叶,画面呈现出繁忙而和谐的劳作景象。到了夜晚,月光皎洁,人们可以在溪水南边的小酒馆里饮酒,享受着夜色的宁静与愉悦。
- **陵阳秋尽多归思, 红树萧萧复碧潭:** “陵阳秋尽”意味着秋天已经过去,诗人在此处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秋叶泛红,随风飘落,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而“碧潭”则意味着有一片清澈的水潭,给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宁静。整个场景通过自然的变迁,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怀念。
### 总结: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李侍御书斋周边自然风光的美丽和乡村生活的宁静,以及随着季节更迭而变化的乡村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家乡和自然的深深怀念,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通过这些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情感表达,诗人表达了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留题李侍御书斋》古诗词赏析:
杜牧的《留题李侍御书斋》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七言绝句,以凝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静谧、和谐、充满生机的乡村画卷,通过对书斋周边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出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宁静,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句“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开篇即勾勒出书斋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境。"十亩山田"不仅点明了书斋周围自然环境的优美,也暗示了其与农业生活的紧密联系,"近石涵"则进一步描绘了山田与水体的结合,为整个场景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村居风俗旧曾谙"则表明了作者对这片土地及其生活方式的熟悉与亲切,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深厚情感。
接下来,“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两句,则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展现了书斋内外的自然景象与生活细节。"白艾"与"春燕"的出现,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生机的复苏;而"篱上青桑"与"待晚蚕"则预示着农家生活的辛勤与希望。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忙碌,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则是进一步展示了书斋周边的田园风光与人文活动。"云暖"寓指天气温暖,是采茶的好时节;而"采茶来岭北"则形象地描绘了茶农在山岭间劳作的场景。"月明沽酒过溪南"则通过月夜过溪的场景,描绘了村民间的生活情趣和人际交往,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最后,“陵阳秋尽多归思,红树萧萧复碧潭”两句,从时间的角度展望了四季轮回的自然美景和书斋主人的情感世界。"秋尽"暗示着季节的更替,"多归思"则表达了作者对秋尽冬来的季节更替中蕴含的离愁别绪的感怀。"红树萧萧复碧潭"则以对比的手法描绘了秋季树木的红叶与冬季潭水的碧绿,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丰富变化,也寓意着生命的循环和永恒的自然之美。
综上所述,杜牧的《留题李侍御书斋》不仅是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佳作,更蕴含了对自然、生活、季节更替、情感变化的深刻感悟。通过对书斋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谐与美好,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