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ì yí yáng xiōng dì
寄宜阳兄弟
shēn xū rèn xiàng qín tíng kū jìn shàng zhōng yí chǔ guó yōu |
申胥任向秦庭哭 靳尚终贻楚国忧 |
juǎn wǔ bǎi wǔ shí qī |
卷五百五十七 |
《寄宜阳兄弟》古诗词释义:
马戴的这首《寄宜阳兄弟》蕴含丰富的情感和历史寓意,下面将逐段解释其大意:
### 首句:申胥任向秦庭哭
申胥,即屈原的另一称呼,后世常用来代指忠臣或爱国诗人。秦庭,可能是指屈原在流放期间途经秦国时,面对秦国未接纳自己,并且秦国本身是一个强大的敌对势力的象征,他在这里用哭泣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失望和对国家前途的忧心。
### 第二句:靳尚终贻楚国忧
靳尚,楚国的大夫,历史上常被视为佞臣的代表,他在楚国的内政中起着负面作用。这里的“终贻楚国忧”意指由于靳尚等佞臣的存在,最终给楚国带来了深重的忧患。诗中通过比喻,表达了对忠诚与奸佞在国家治理中的影响的思考。
### 第三句:卷五百五十七
这句似乎并不完全符合常规的诗文结构,可能是诗句中隐含的信息、作者的自注或者是对某一特定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的引用。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数字被用于多种目的,比如页码、目录编号等。这里的“卷五百五十七”可能是指向特定历史文献或作品的引用,暗示了历史中忠奸斗争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或者作者在用典故,来表达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屈原、靳尚等历史人物,反映了对忠诚与背叛、忧患与福祉在国家命运中的角色的思考,同时也隐含了对历史变迁、个人遭遇与国家兴衰之间关系的深沉感慨。
《寄宜阳兄弟》古诗词赏析:
马戴的《寄宜阳兄弟》这首诗以历史人物申胥(即伍子胥)和靳尚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对比来表达诗人对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忠诚、责任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头,"申胥任向秦庭哭",引用了伍子胥的历史故事。伍子胥因楚王杀害其父兄,而欲报此仇,他一路奔波,最终投奔吴国,帮助吴国灭掉楚国,但他对楚国的忠诚并未因此而消失。这里的"秦庭哭",可以理解为伍子胥面对秦国时的愤怒和无奈,是对楚国未来的忧心忡忡,对未能直接复仇的遗憾。这个典故表达了一种深厚的责任感和忠诚。
接着,"靳尚终贻楚国忧",提到靳尚,可能是一个典故中的角色,这里的"贻忧",意为留下忧虑或灾难。靳尚可能代表了对楚国产生负面影响的人物,或者是伍子胥口中所提到的、最终导致楚国不幸的人物。这个句子表达的是对那些未能秉持正义,反而给国家带来祸害的行为的谴责。
"卷五百五十七"似乎是指这首诗的编排位置或卷数,与诗的内容直接关系不大,可能是编纂诗集时的分类标记。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历史故事的引用,表达了对忠诚、责任和兄弟情谊的思考,以及对那些未能坚守正义和忠诚行为的批判。诗中的情感深沉,寓意深远,读来令人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