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én shū yuàn bì shǔ
文殊院避暑
dào cǐ kōng sī wú yǐn zhī cháo hén cǎo màn shàng yōu bēi |
到此空思吴隐之 潮痕草蔓上幽碑 |
rén lái jiē wàng zhū jī qù shuí yǒng tān quán sì jù shī |
人来皆望珠玑去 谁咏贪泉四句诗 |
《文殊院避暑》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文殊院避暑》由唐代诗人李群玉所作,是对文殊院避暑所见所感的描述和思考。下面我将逐段解释诗的含义:
1. **到此空思吴隐之**:首句“到此空思吴隐之”,表达的是诗人到达文殊院,心中想起了历史上的清官吴隐之。吴隐之是东晋时期的官员,以廉洁自守、为官清廉闻名。这里“空思”二字暗示了诗人在现实中难以找到像吴隐之那样清正廉洁的官员,表达了对清廉官员的怀念和向往。
2. **潮痕草蔓上幽碑**:第二句“潮痕草蔓上幽碑”描述了文殊院内的景象。此处的“幽碑”指的是在幽静环境中的石碑。潮痕(潮水留下的痕迹)和草蔓(爬满碑上的蔓藤)共同构成了这一句的意象,描绘了文殊院内自然与历史交融的静谧景象,赋予了古碑以生动的自然生命力。
3. **人来皆望珠玑去**:第三句“人来皆望珠玑去”是对文殊院中访客行为的描述。这里的“珠玑”常用来比喻珍贵之物。此句表达的意思是,来访者都渴望获得某些珍贵之物(可能是思想的启迪、精神的寄托,或者是某种珍稀的文化遗产),暗示了文殊院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及其对知识和精神的吸引力。
4. **谁咏贪泉四句诗**:最后一句“谁咏贪泉四句诗”引出了对文殊院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关注。据《晋书》记载,吴隐之被贬岭南时,因喝贪泉(传说喝了贪泉之水会使人变得贪婪)而遭受质疑,但他依然坚守清廉。这里的“贪泉四句诗”可能指的是吴隐之的自省诗:“清泉石上流,贪泉入我喉。漱漱非为害,醉人无是非。”此句以对吴隐之故事的引用,表达了对清廉之风的赞美和对当前社会风气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描述文殊院的自然景象、访客的期望、以及对历史清官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清廉之风的向往,对当前社会道德风尚的反思,以及对文殊院文化传统及其历史故事的钦佩。
《文殊院避暑》古诗词赏析:
李群玉的这首《文殊院避暑》诗,以精炼的笔触,展示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吴隐之的怀念,以及对文殊院幽静环境和过往文人雅士行为的思考。这首诗在赏析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 1. 历史与怀古
首句“到此空思吴隐之”,借用了历史人物吴隐之的故事,暗示了作者在文殊院避暑时,心中涌起的对过往历史人物的怀念之情。吴隐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名臣,以廉洁自律著称,与文殊院的清幽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引人深思。
### 2. 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次句“潮痕草蔓上幽碑”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画面。潮水退去后留下的痕迹,与茂密的草蔓一起覆盖在古老的碑石上,既表现了自然界的痕迹,又蕴含了历史的沧桑感。这种交融不仅美化了文殊院的环境,也深化了对时间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 3. 世俗与精神的对比
“人来皆望珠玑去,谁咏贪泉四句诗”,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与批判。在作者看来,人们往往被物质欲望所驱使,追求短暂的财富与权力,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借用“贪泉”这一典故,以及对贪泉四句诗的反讽,表达了对人们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修养的批判。
### 4. 主题深化
全诗通过对比、象征、寓言等手法,深刻探讨了人性、道德、历史与自然的关系。它不仅仅是一首描绘文殊院避暑景象的诗,更是一次对人性深处的反思,对时代风气的批判,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诗人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反思了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李群玉深邃的思考和高尚的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李群玉的《文殊院避暑》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自然景观诗,更是一次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