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guò dòng tíng hú

过洞庭湖

作者:汪遵 
qín zhù cháng chéng bǐ tiě láo     fān róng bù gǎn guò lín táo
秦筑长城比铁牢   蕃戎不敢过临洮
suī rán wàn lǐ lián yún jì     zhēng jí yáo jiē sān chǐ gāo
虽然万里连云际   争及尧阶三尺高
juǎn liù bǎi líng sān
卷六百零三

《过洞庭湖》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汪遵的《过洞庭湖》,并非直接涉及长城或临洮的内容,而是在描述过洞庭湖的感受。下面是逐段解释诗的含义:

1. **秦筑长城比铁牢, 蕃戎不敢过临洮**。
这句诗借用了历史上秦朝修建长城的典故,将其与“铁牢”相比较,意思是秦朝修建的长城坚固无比,就像是铁做成的牢笼,以此来威慑北方的外族(蕃戎),确保他们不敢越过长城到达秦朝的领土,尤其是指向了临洮这一长城的终点。

2. **虽然万里连云际**。
描述了长城与云相连的广阔景观,强调了长城的延绵和壮观,即使是在万里之外的地方,长城依然与天相连。

3. **争及尧阶三尺高**。
这里以尧帝的台阶来作比,指出尽管长城万里壮观,但与传说中的尧帝的三尺台阶相比,仍然无法相提并论。这里可能表达了对历史传说中神化人物(尧帝)的尊重和对现实世界中人类创造物的反思。

4. **卷六百零三**。
这句话可能指的是诗的收录或章节编号,没有具体的诗意解释。在古诗词中,卷数和章节编号通常是编纂诗词集时使用的标识,并不直接构成诗词的一部分含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长城的比喻和对比,赞美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工程成就,同时也暗含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传说的崇敬。通过长城与洞庭湖(此处可能是象征性的类比)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与人工、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过洞庭湖》古诗词赏析:

汪遵的这首《过洞庭湖》诗,实际上并非直接描述洞庭湖的景观,而是在通过引述历史故事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历史功业与理想境界的思考。全诗虽不直接描绘洞庭湖的景色,但其寓意和哲学深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首句“秦筑长城比铁牢”,借古喻今,以秦始皇修建的长城为象征,用以形容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或功业,如长城的坚固不摧,比喻这些功业的持久和不可侵犯。这里“铁牢”二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长城的坚固,也暗示了人类对于边防和安全的深刻追求。

次句“蕃戎不敢过临洮”,进一步强化了第一句的意象,指出了长城在维护边疆安全方面的作用。临洮,古地名,在今甘肃,是长城的西端,这里借用“蕃戎”(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敢越过临洮,形象地展现了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的重要地位。

接下来的“虽然万里连云际”一句,看似在描述长城的宏伟,实际上通过“万里”与“连云际”的对仗,不仅展现了长城的壮观,也暗示了宇宙的广阔与历史的深远,形成了对时间与空间的宏观思考。

最后,“争及尧阶三尺高”一句,以古代帝王大禹治水后所封的“三尺高”的台阶为喻,将话题转向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里,“三尺高”的台阶象征着超越物质功业的理想境界,与之前对长城等历史功业的描述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精神追求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象征手法,从物质的长城到精神的“三尺高”的台阶,展现了从现实功业到理想境界的转变,表达了对历史与个人理想的深刻思考。诗中蕴含的哲理,既是对古代英雄功业的敬仰,也是对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思。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汪遵对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功业与理想之间关系的独到理解,以及对人类追求卓越与超越的深刻洞察。

汪遵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