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hé xí měi gōng zhāi sì yǒng cì yùn 。 xīn zhú
奉和袭美公斋四咏次韵。新竹
fěng fù qīng bā zhí shàn míng fāng yī zhī |
讽赋轻八植 擅名方一枝 |
cái gāo bù mǎn yì gèng zì hán shān yí |
才高不满意 更自寒山移 |
wǎn wǎn bié yún tài cāng cāng chū chén zī |
宛宛别云态 苍苍出尘姿 |
yān guī zhù huá miǎo xuě diǎn yíng fāng ruí |
烟归助华杪 雪点迎芳蕤 |
qīng tiáo zuò kě jié bái rì rú bēn chī |
青条坐可结 白日如奔螭 |
liàng wú p k jiǎn yōu jí shì xiāo sēn shí |
谅无pk翦忧 即是萧森时 |
luò pǔ suī yǒu yīn sāo rén liáo zì yí |
洛浦虽有荫 骚人聊自怡 |
zhōng wèi jì chuān jí qǐ zài lùn gāo bēi |
终为济川楫 岂在论高卑 |
《奉和袭美公斋四咏次韵。新竹》古诗词释义:
陆龟蒙的这首《奉和袭美公斋四咏次韵。新竹》是一首赞美新竹的诗。新竹以其轻盈、独立、高雅的特质,在群竹之中脱颖而出,赢得人们的赞誉。诗中的“八植”可能指的是竹子成林的状态,而“一枝”则强调了新竹的突出位置和与众不同。诗人通过“才高不满意”,暗示新竹不仅拥有外在的美丽,更有内在的品质与精神。
诗人用“更自寒山移”来描述新竹被从寒山上移来的经历,隐含了新竹历经艰苦环境而仍然保持其特质的坚韧精神。接着“宛宛别云态,苍苍出尘姿”则描绘了新竹的形态和气质,既有云中漫步的飘逸,又有超出尘世的高洁,象征了新竹的超凡脱俗。
“烟归助华杪,雪点迎芳蕤”通过自然界的景象变化,进一步强调了新竹的生命力和美丽。烟雾归散,为新竹增添华彩;雪点降临,迎接其绽放的芳蕤。这些意象生动地表现了新竹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其在不同季节中的美丽。
“青条坐可结,白日如奔螭”是对新竹生命力的赞美,青色的竹条仿佛能结出生命的果实,而白日之光照耀,其生命力犹如飞腾的龙(螭),充满活力与动态美。
“谅无翦忧,即是萧森时”意味着新竹即使面临修剪,其美好和坚韧的特质仍然不变,即使是在萧瑟的环境中,也能展现出其独有的魅力和力量。
“洛浦虽有荫,骚人聊自怡”提到了洛浦之上的竹荫,这是对新竹在广阔天地中地位的肯定,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身对新竹的喜爱和心怡之情。
最后,“终为济川楫,岂在论高卑”则点明了新竹不仅在审美层面具有极高的价值,其内在的精神品质也如同船桨一般,能在人生的长河中助人航行,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外表的高低,更在于其内在的品质和精神意义。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赞美了新竹的美丽、坚韧和精神价值,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高尚品格的向往。
《奉和袭美公斋四咏次韵。新竹》古诗词赏析:
陆龟蒙的这首《奉和袭美公斋四咏次韵。新竹》以咏竹为题,通过对竹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竹这一自然物的深邃理解与哲思。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题目与背景
题目中的“奉和”表明这首诗是应和友人作品而作,且与公斋(公共的书房或斋室)中的四咏(四首咏物诗)相配合,突出的是对竹的颂扬与赞美。陆龟蒙与皮日休并称“皮陆”,他们的诗歌往往带有隐逸与田园色彩,追求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 描写与象征
诗中对新竹的描绘细腻入微,不仅注重竹的形态、色彩,更深入探讨了其内在的品格与精神。诗开篇即点明竹的地位和影响力,“讽赋轻八植,擅名方一枝”,通过对比其他植物的多植与新竹的独特地位,突显竹的非凡之处。接着,“才高不满意,更自寒山移”则描绘了竹坚韧不拔、高洁脱俗的品质,即便生长于寒山,也保持着高雅之气。
### 精神与寓意
“宛宛别云态,苍苍出尘姿”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将竹的形态与云雾、尘世相对比,突出其超脱凡俗的气质。“烟归助华杪,雪点迎芳蕤”描绘竹在自然界的动态美,烟雾与雪花的映衬,使得竹更加生机勃勃、风姿绰约。最后,“青条坐可结,白日如奔螭”通过视觉和动态的结合,展示了竹的坚韧与生命力,而“谅无pk翦忧,即是萧森时”则进一步强调竹的不畏艰难、自得其乐的哲学态度。
### 结尾与寓意
诗的结尾“洛浦虽有荫,骚人聊自怡,终为济川楫,岂在论高卑”不仅呼应了标题中的“新竹”主题,也寄托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思考与超越。它强调了竹不仅为人们提供遮荫,更是对“骚人”(文人)心灵的慰藉,同时“终为济川楫”表达了竹能助人渡过生活的波澜,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与追求,无论是高是低,都能自得其所,是一种超越物质与地位的哲学思考。
### 总结
陆龟蒙的这首诗通过对新竹的细腻描绘与深刻寓意,展现了竹的自然美、精神美与哲学美。它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诗人个人情感、哲学思想与自然观的集中体现,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