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hé xí měi tài hú shī èr shí shǒu 。 máo gōng tán
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毛公坛
bāo shān xìn shén xiān zhǔ zhě shàng zhēn zhí |
包山信神仙 主者上真职 |
jí qī zhōng fàn lǚ yòu shì qīng liáng yù |
及栖钟梵侣 又是清凉域 |
nǎi zhī yān xiá dì jué sú wú bù dé |
乃知烟霞地 绝俗无不得 |
yán kāi yī jìng fēn bǎi yōng shēn diàn hēi |
岩开一径分 柏拥深殿黑 |
sēng xián ruò tú huà xiàng gǔ fēi diāo kè |
僧闲若图画 像古非雕刻 |
hǎi kè shī míng zhū xiāng ruí liào jìng shí |
海客施明珠 湘蕤料净食 |
yǒu yú jiē yù wěi yǒu wū jǐn jīn yì |
有鱼皆玉尾 有乌尽金臆 |
shǒu xié bǐng duó qū ruò zài zhōng yìn guó |
手携鞞铎佉 若在中印国 |
qiān fēng cán yǔ guò wàn lài qīng qiě jí |
千峰残雨过 万籁清且极 |
cǐ shí kōng jì xīn kě yǐ yí zhì shí |
此时空寂心 可以遗智识 |
zhī jūn zhàn wèi shèng shàng yǐ gōng míng lì |
知君战未胜 尚倚功名力 |
què xià tīng jīng tú gū fān yǒu xíng sè |
却下听经徒 孤帆有行色 |
《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毛公坛》古诗词释义:
陆龟蒙的《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毛公坛》是一首描绘毛公坛(毛公山)这一独特地理和文化景观的诗篇。毛公坛位于太湖之畔,是江南著名的道教圣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下面是对诗中各段的大致解释:
1. **包山信神仙,主者上真职**:包山指的是毛公山,诗人用“神仙”一词来形容毛公山,认为这里是神仙的栖息地,上真(道教中最高的神职人员)居住的神圣之地。
2. **及栖钟梵侣,又是清凉域**:毛公山不仅为神仙所居,也是钟梵侣(僧侣和道士)的栖息之所。这里的环境清凉幽静,适于修行和避世。
3. **乃知烟霞地,绝俗无不得**:诗句表达了对毛公山这一仙境之地的赞美,认为在这里无论是人间的凡俗之事还是修行的追求,都能得到满足。
4. **岩开一径分,柏拥深殿黑**:描绘毛公山的自然景观,岩壁之间开辟出一条小径,柏树环绕着深邃的大殿,给人们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
5. **僧闲若图画,像古非雕刻**:诗中将僧侣的生活比作一幅画,既展现了他们悠闲自在的状态,也赞美了大殿内古朴的佛像,非同一般的雕刻艺术。
6. **海客施明珠,湘蕤料净食**:这里的“海客”可能指的是远方的信徒或访客,他们带来珍贵的明珠作为供奉,而毛公山的僧侣则准备了干净、纯素食以供养他们。
7. **有鱼皆玉尾,有乌尽金臆**:诗人在这里巧妙地使用比喻,描述毛公山的自然环境。这里的鱼都有着如玉般晶莹的尾巴,乌鸦的胸部则闪耀着金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和谐自然的画面。
8. **手携鞞铎佉,若在中印国**:诗人在诗中加入了对中印文化的借鉴,描述僧侣们手持法器,如同在中印(指印度和中国,古代这两个国家在宗教和文化上有很多交流)的佛教圣地。
9. **千峰残雨过,万籁清且极**:在雨后,千峰之间呈现出一片清新的景象,万籁俱寂,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净化了一番。
10. **此时空寂心,可以遗智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感到心灵的空寂,这种状态可以帮助人摆脱杂念,获得心灵的平静与智慧。
11. **知君战未胜,尚倚功名力**:这里表达了对友人(即“知君”)的关切,似乎在鼓励或提醒他,尽管已经有所成就,但战斗并未结束,依然需要依靠功名的力量继续前进。
12. **却下听经徒,孤帆有行色**:诗的最后部分,诗人似乎在描述友人听完经后离开的情景,乘着孤独的帆船,开始了新的旅程。这一场景充满了淡淡的离别情绪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毛公坛这一仙境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宗教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深刻体悟,同时也融入了对友人的关怀与期许。
《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毛公坛》古诗词赏析:
陆龟蒙的《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毛公坛》描绘了太湖毛公坛的自然景观与宗教氛围,结合了对道教仙境的想象与对自然美的赞美,表现出诗人对超脱尘世、寻求精神寄托的渴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仙境与宗教的融合**:诗开篇即指出“包山信神仙,主者上真职”,强调毛公坛是神仙活动的神圣之地,主理此地的是地位崇高的神仙。这样的设定奠定了诗歌的宗教背景,使得读者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充满神秘与灵性的场所。
2.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及栖钟梵侣,又是清凉域”表明毛公坛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一片清凉宁静的自然环境,隐士与僧侣在此栖息,享受着远离尘嚣的平静生活。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强调了精神追求与自然景观的相得益彰。
3. **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岩开一径分,柏拥深殿黑,僧闲若图画,像古非雕刻”,这几句诗通过对毛公坛自然景观与宗教建筑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静谧、庄严而又充满艺术美感的画面。岩壁裂开形成的小径、古柏围绕的深殿、僧侣悠闲的姿态以及古老佛像的刻画,共同营造了一种既具宗教肃穆又不乏自然美感的意境。
4. **物质与精神的对比**:“海客施明珠,湘蕤料净食,有鱼皆玉尾,有乌尽金臆”,这些描绘从物质层面展现了毛公坛的丰富与精致,如珍贵的明珠、洁净的食物、带有贵重装饰的鱼和鸟等,通过对比,突出了毛公坛不仅在自然景观上令人赞叹,其内在的精神世界也同样珍贵。
5. **心灵的净化与智慧的超越**:“此时空寂心,可以遗智识,知君战未胜,尚倚功名力,却下听经徒,孤帆有行色”,诗的尾部表达了在毛公坛静心之后,人们能够忘却尘世的功名利禄,心灵得到净化,意识到智慧的追求远比世俗的权力和名声更为重要。同时,对“战未胜”者的反思,暗示了对世俗追求的思考和对内在精神世界的重视。
整首诗以毛公坛为背景,不仅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还深刻探讨了精神追求与世俗欲望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诗人对超脱尘世、寻求精神寄托的渴望。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观描写与对宗教氛围的描绘,陆龟蒙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能令人心灵得到慰藉,又能激发人们对内在智慧和精神追求思考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