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òng yáo shū xià dì yóu shǔ
送姚舒下第游蜀
wén zhàn ǒu wèi shèng wú lìng yí zhuàng xīn |
文战偶未胜 无令移壮心 |
fēng chén cí dì lǐ zhōu jí dào jiā lín |
风尘辞帝里 舟楫到家林 |
guò chǔ hán fāng jǐn fú huái yuè zhèng shěn |
过楚寒方尽 浮淮月正沈 |
chí bēi huà lái rì bù tīng dòng tíng zhēn |
持杯话来日 不听洞庭砧 |
《送姚舒下第游蜀》古诗词释义:
### 逐段解释诗词意思:
#### 作者:方干
#### 标题:送姚舒下第游蜀
方干是唐代的诗人,这首诗名为《送姚舒下第游蜀》,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姚舒参加科举考试不中(下第)后,计划南游蜀地的惜别之情。
#### 文战偶未胜, 无令移壮心,
“文战”指的是科举考试,诗人以战斗为比喻,来表达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这句诗意味着姚舒在文战中没有取得胜利,但希望他不要因此丧失雄心壮志,不要因此而改变积极向上的态度。
#### 风尘辞帝里, 舟楫到家林,
“风尘”象征着尘世的辛劳和忙碌,同时也暗指科举的考场和竞争环境。诗人在此表达了姚舒离开京城,离开那些充满压力和竞争的环境,前往家中所在的地方,暗示着远离这些外在的羁绊。
#### 过楚寒方尽, 浮淮月正沈,
“楚”可能指的是楚地,这里泛指江南地区。“寒方尽”意味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象征着新的开始。“浮淮月正沈”则是在描述姚舒乘舟南下,月落的景象,渲染了一种旅途中的寂静和寂寞。
#### 持杯话来日, 不听洞庭砧,
“持杯”表示相送之时的温馨氛围,“话来日”则意味着他们谈论着未来,期待姚舒在未来的日子里有所作为。“不听洞庭砧”可能暗指不听远处的捣衣声,捣衣声在古代常代表思乡之情,这里可能是希望姚舒在旅程中能够忘记家乡的思恋,专注于自己的新生活和未来的可能。
整体来看,这首诗充满了对朋友的关怀和鼓励,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未来的美好祝愿。
《送姚舒下第游蜀》古诗词赏析:
《送姚舒下第游蜀》是唐代诗人方干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歌中充满了对友人姚舒的关怀与鼓励,同时也透露出对友人旅途的关切与祝福。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首句“文战偶未胜,无令移壮心”**:这句诗以一种温馨而坚定的口吻,鼓励友人在面对暂时的挫折——未在文战中获胜——时,不要因此而失去勇气和信心。这里“文战”指的是古代文人的科举考试,相当于现在的“文斗”或“学术比赛”,“偶未胜”则是指这次未取得理想的成绩。作者在此表达了对友人精神状态的关心,提醒他在面对失败时不要气馁,鼓励他保持壮志和坚韧的意志。
2. **“风尘辞帝里,舟楫到家林”**:这两句描绘了友人即将离开繁华的京城,乘舟踏上归途的场景。诗中的“风尘”不仅指自然的风尘,也暗喻了都市生活的繁忙与喧嚣。通过“辞帝里”到“到家林”,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离京回归宁静生活的关切与理解。这一转变预示着从忙碌到宁静的转换,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旅途平安的祝愿。
3. **“过楚寒方尽,浮淮月正沈”**: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友人旅途的景象。这里的“楚”指的是楚地,泛指南方地区,“淮”则指淮河。这两句通过季节的更迭(“寒方尽”和“月正沈”),描绘了友人行程中的变换与风景,传递出旅途中时间的流逝和地点的变换。同时,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既细腻又富有诗意的氛围。
4. **“持杯话来日,不听洞庭砧”**:最后两句是对别离时场景的描绘,也是对别后生活的展望。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两人举杯相祝,期待未来的相聚。然而,在这温馨的氛围中,诗中却有意地省略了“不听”后面的部分,即通常会提到的“别后”的场景,如“洞庭砧”之声,可能指洞庭湖畔捣衣声,古人以此代表家的思念与等待。通过省略,诗人巧妙地留下了一种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自行填充这别后的孤独与思念,同时也强调了友情的深厚与永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离京归乡的描绘,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关怀与祝福,也展现了唐代文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交流。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致的细腻描绘和对友情的深情表达,是方干诗歌中颇具特色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