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ōu liǎng jīng hòu hái shàng dōu jiān fǎng yī èr qīn gù
收两京后还上都兼访一二亲故
chéng míng nián shào rì jiù yè shèng rén shū |
成名年少日 就业圣人书 |
zhuó guì shuí xiāng bǐ yíng jīn yǐ bù rú |
擢桂谁相比 籝金已不如 |
dōng chéng sòng guī kè qiū rì dài zhēng chē |
东城送归客 秋日待征车 |
ruò dào qīng tán pàn rú fēng biàn lǐ lǘ |
若到清潭畔 儒风变里闾 |
《收两京后还上都兼访一二亲故》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方干所作,全诗大意如下:
1. **成名年少日, 就业圣人书**:诗人回溯自己年轻时,即已开始致力于学习儒家经典,以圣人的智慧为追求目标。这里的“圣人书”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象征着智慧与道德的追求。
2. **擢桂谁相比, 筐金已不如**:在古时候,“擢桂”常用来比喻科举考试中的成功,即“中举”或“及第”,如同摘取桂树上的果实一样荣耀。诗人感叹,自己在年轻时就能取得如此荣耀,但即便如此,相比过去的辉煌(可能指的是更加荣耀或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成就)也已不再相提并论。这里可能暗含着对于过去成就的反思或遗憾。
3. **东城送归客, 秋日待征车**:诗人描述了自己在东城送别归家的旅人,同时也在等待秋天来临,那象征着远行者的车辆,暗示着对朋友离别与等待归来的情景。这句也可能是诗人在想象中,自己在等待某个特定人物归来,也许是旧友或是亲故。
4. **若到清潭畔, 儒风变里闾**:如果我能够到清澈的潭水边,那里的风尚会因为儒学的影响而改变邻里之间的风气。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传播儒家思想、影响社会风气的渴望和期待。清潭畔可能象征着一个纯净、宁静且能孕育思想的空间。
整首诗通过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年轻时的荣耀,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流露出对于儒家文化和道德教化的深深敬仰,以及对传播这种文化、改变社会风气的渴望。
《收两京后还上都兼访一二亲故》古诗词赏析:
方干的这首诗《收两京后还上都兼访一二亲故》展现了诗人在功成名就后的思绪与心情,以及对过往岁月、友情和文化的回忆。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题目解读
诗题“收两京后还上都兼访一二亲故”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其中,“收两京”指的是收复失去的两个重要城市,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或军事上的成就;“还上都”则可能是指返回朝廷或首都,表明其功成后的归隐或继续参与政治的决心;“兼访一二亲故”则体现了作者对旧情的怀念,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关心。
### 诗歌内容分析
1. **少年立志与学业**:“成名年少日, 就业圣人书”描绘了作者年轻时即立志,全心投入圣贤之学,追求学问与道德的完善。
2. **荣誉与财富**:“擢桂谁相比, 篝金已不如”中,“擢桂”比喻取得的荣誉,“篝金”比喻积累的财富。此句对比荣誉与财富,强调了作者对荣誉的看重,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名誉的渴望超越了物质的追求。
3. **友情与离别**:“东城送归客, 秋日待征车”描述了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秋日的场景营造出离别的凄美与深情,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4. **文化的变迁**:“若到清潭畔, 儒风变里闾”暗示了诗人对故乡文化变迁的关注,虽然原文并未直接解释变迁的具体内容,但“儒风变”可能指社会风气的改变,或许是因为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也可能是个人情感的深层寄托。
### 总体情感与主题
这首诗整体上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友情和文化的深切怀念与感慨。通过功成名就后的视角回望,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成长与成就,也融入了对故乡、友情及文化变迁的思考。诗中流露出的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怀恋,也有对现实变化的敏感,以及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与反思。整体情感深沉而复杂,既包含了对过去的深情回顾,也预示着未来的某种期许与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