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dōng rì

冬日

作者:方干 
huà jiǎo chuī cán yuè     hán shēng fā shù lóu
画角吹残月   寒声发戍楼
lì shuāng sī mǎ yuàn     zǎn qì qì bīng chóu
立霜嘶马怨   攒碛泣兵愁
yàn yàn míng yún pàn     hú fēng lěng cǎo tóu
燕雁鸣云畔   胡风冷草头
bà wén sān huì hòu     tiān jiǒng xiǎo xīng liú
罢闻三会后   天迥晓星流

《冬日》古诗词释义:

这首《冬日》是唐代诗人方干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描绘冬日的景色与氛围,表达了对戍边士兵生活的哀怜与对战争的反思。以下是逐句解释:

**画角吹残月,寒声发戍楼,**
- “画角”指的是古代一种吹奏的乐器,常用于军事或警报,这里象征着战争的紧张气氛。月已残,意味着夜深,而画角的悲鸣声透过戍楼(守卫边疆的楼阁)在寒冷的夜晚响起,营造出一种凄凉和肃杀的氛围。

**立霜嘶马怨,攒碛泣兵愁,**
- “立霜嘶马”描绘了士兵在霜雪中骑马,马匹的嘶鸣充满了怨言,可能是因为寒冷、思乡或是对战争的不满。这句形象地表现了士兵在艰苦环境下的心理状态。
- “攒碛泣兵愁”中的“攒碛”指的是边疆之地,“泣兵愁”表达了士兵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思念,他们的眼泪和内心的痛苦在寒冷的边疆显得格外沉重。

**燕雁鸣云畔,胡风冷草头,**
- “燕雁鸣云畔”描绘了在云边,燕雁的啼鸣,可能是对旅行、迁徙的象征,也可能是对自由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里反映了自然界的景物,与下一句的“胡风冷草头”形成了对比。
- “胡风冷草头”中的“胡风”指代异族的风土人情,而“冷草头”则形象地描绘了寒冷的草地上,显示出边疆地区的荒凉与冷寂。

**罢闻三会后,天迥晓星流,**
- “三会”在这里可能是指三次战斗或会战,暗示了战争的频繁与残酷。在经历多次战斗之后,“罢闻三会”意味着战斗的暂时停歇,但“天迥晓星流”描绘的景象却是寂静的天空中,晨星缓缓流动,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战争的无奈结局。这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结束的希望,也暗含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尊重。

整首诗通过景物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对边疆地区和平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以及对战争残酷现实的深切反思。

《冬日》古诗词赏析:

这首题为《冬日》的诗,由唐代诗人方干所作,描绘了一幅冬日边塞的凄凉景象,通过细节和气氛的渲染,展现了边疆地区的寒冷、孤独以及战士们的苦楚。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赏析:

1. **画角吹残月,寒声发戍楼** - “画角”即古代军中用来吹奏报时、警报的乐器,“残月”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夜晚的深沉。“寒声”和“戍楼”则点明了环境的寒冷和边塞的驻守之意,描绘出边疆冬夜的寂静和萧瑟。

2. **立霜嘶马怨,攒碛泣兵愁** -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边塞的环境和人物情感。“立霜嘶马”形象地展示了战马在霜雪中嘶鸣,表达出马的不耐和主人的愁绪。“攒碛泣兵愁”则直接点明了士兵们在寒冷的沙漠中哭泣,表达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忧愁和疲惫。

3. **燕雁鸣云畔,胡风冷草头** - “燕雁”是南飞的候鸟,常被用来比喻漂泊的人或事物,“云畔”暗示了它们的迁徙路线。“胡风冷草头”则描绘了边疆特有的寒冷风沙,吹过荒凉的草地,给人以凄冷的感觉。

4. **罢闻三会后,天迥晓星流** - “三会”可能是某种特定的军事仪式或约定,诗句通过“罢闻”表明仪式结束,意味深长。“天迥晓星流”则是对天际晨星流转的描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边塞生活的孤寂。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和细节,展现了冬日边塞的艰苦环境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边疆战士坚韧不拔精神的敬意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的语言凝练而富有意境,意境深邃,情感真挚,是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

方干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