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í yuè zhōu yuán xiù cái lín tíng
题越州袁秀才林亭
shān pěng tíng tái guō rào shān yáo pán cāng cuì dào shān diān |
山捧亭台郭绕山 遥盘苍翠到山巅 |
yán zhōng gǔ jǐng suī tōng hǎi kū lǐ yīn yún bù shàng tiān |
岩中古井虽通海 窟里阴云不上天 |
luó liè zhòng xīng yī mù mò zhōu huí wàn shì zài yán qián |
罗列众星依木末 周回万室在檐前 |
wǒ lái kě yào guī chán lǎo yī cùn hán huī yǐ dá xuán |
我来可要归禅老 一寸寒灰已达玄 |
《题越州袁秀才林亭》古诗词释义:
这首题为《题越州袁秀才林亭》的诗,由唐代诗人方干所作,描绘了一座林亭的自然美景和静谧氛围,借以抒发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禅学的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诗逐段的解释:
1. **山捧亭台郭绕山, 遥盘苍翠到山巅**:第一句描述了山川与建筑相互映衬的场景,山峰像是捧起了亭台楼阁,而城市的轮廓围绕在山间,远处的景色苍翠欲滴,直至山巅。
2. **岩中古井虽通海, 窟里阴云不上天**:这一句通过“古井通海”和“阴云不上天”的对比,展示了自然界的奇妙与深邃。岩中的古井似乎与大海相连,而在洞窟中,虽然阴云密布,却无法触及天空,暗喻自然之中的深不可测。
3. **罗列众星依木末, 周回万室在檐前**:这一句描绘了星罗棋布的自然景观与人类建筑的和谐共存。众多星辰仿佛依附在树梢之上,周围的万千房屋则映衬在檐前,强调了自然与人类居住环境的相互依存。
4. **我来可要归禅老, 一寸寒灰已达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禅宗哲学的向往与思考。作者自问,来到这样的地方是否能接近禅宗的老者,探索更深的哲学奥义。一寸寒灰虽小,却蕴含着对宇宙真理的追求和理解,暗示着通过内心的修养和修行,可以达到对生命和宇宙更深的理解与领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美景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和谐共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哲学智慧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深远。
《题越州袁秀才林亭》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方干所作的《题越州袁秀才林亭》,详细描绘了越州袁秀才的林亭美景以及周围的自然风光。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篇描绘的和谐共生**:“山捧亭台郭绕山, 遥盘苍翠到山巅。”开篇就展现了山与亭台、城市的和谐共生。山峰捧托着亭台,而城市则围绕着山峦,远眺之处,苍翠的山色一直延伸到山顶,呈现出一种宁静而壮丽的自然景观。
2. **古井与自然的交融**:“岩中古井虽通海, 窟里阴云不上天。”这一句诗巧妙地将自然界的两处景象联系在一起。岩中古井通向大海,寓意自然界的神秘与广阔,而窟里却有阴云,但并未到达天空,形成一种反差,表现出自然界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想象的空间。
3. **众星与居住的映照**:“罗列众星依木末, 周回万室在檐前。”这里使用“罗列众星”来形容房屋的密集,既巧妙地展现了居民的居住环境,也暗喻了文化的繁星般璀璨。同时,“依木末”则表明这些房屋多建在高处,与自然紧密相连,营造出一种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
4. **诗人的访客身份与心境**:“我来可要归禅老, 一寸寒灰已达玄。”这是诗人在游览了如此美妙的林亭之后,对于回归禅老的渴望。诗中“寒灰”可能象征了人生的经历和岁月的流逝,“玄”则可能代表了深邃的智慧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诗人通过这一联表达了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禅宗智慧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禅学、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通过方干的笔触,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