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ū guī jìng zhōng jì chén duān gōng
初归镜中寄陈端公
jǐ nián tiáo nòng qī tiáo sī yuán huà fēn gōng shí zhǐ zhī |
几年调弄七条丝 元化分功十指知 |
quán bèng yōu yīn lí shí dǐ sōng hán xì yùn zài shuāng zhī |
泉迸幽音离石底 松含细韵在霜枝 |
chuāng zhōng gù tù chū yuán yè zhú shàng hán chán jǐn sàn shí |
窗中顾兔初圆夜 竹上寒蝉尽散时 |
wéi yǒu cǐ shí xīn gèng jìng shēng shēng kě zuò hòu rén shī |
唯有此时心更静 声声可作后人师 |
《初归镜中寄陈端公》古诗词释义:
方干的这首诗《初归镜中寄陈端公》描绘了一幅平静、宁静的自然景象,同时也蕴含着诗人对生活、艺术及自我修炼的深刻思考。下面逐段解释这首诗的意思:
### 首联: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这句诗指的是,诗人多年来在琴上(七条丝象征琴弦)努力练习,每一条琴弦的调音、节奏与技巧都得心应手,十指之间的配合与感应,仿佛源自宇宙自然的力量(元化)。
### 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这里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泉水从岩石下涌出,发出清幽的声音,仿佛自然界的音乐;而松树在霜冻的枝条上,蕴含着细腻的韵律,两者皆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呼应,象征着自然与心灵的和谐统一。
### 颈联: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这句诗以比喻的手法描绘了夜晚的景色。窗前的月亮如玉兔般圆满,象征着诗人心境的宁静与圆满。竹林中的寒蝉,在夜晚时分停止了鸣叫,代表了一种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 尾联: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深邃与平和,认为在这样的时刻,他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然与内心的和谐,其所表达的声音,无论是自然界的声响还是内心的感悟,都可作为后来者的学习与借鉴,传递着对生活、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整体上,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内心体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艺术和自我修炼的深刻感悟,强调了自然与心灵的和谐统一以及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初归镜中寄陈端公》古诗词赏析:
《初归镜中寄陈端公》是唐代诗人方干创作的一首诗。方干(809年—888年)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唐末五代时著名诗人。他的诗以律体为主,风格清雅,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以寄托个人情感和理想。这首诗便是其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初归镜中(回忆过去、思念友人)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音乐、自然的热爱与沉思。
### 初归镜中
方干的这首诗通过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与对友人的思念。以下是各联的赏析:
1. **起首联:调弄七条丝,分功十指知。**
- “七条丝”和“十指”分别指的是古琴的七根弦和演奏者的手指。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通过弹琴来调弄音乐,表达了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暗含了音乐创作与演奏之间的和谐关系,即音乐之美在于演奏者与乐器之间的默契。
2. **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 “泉迸幽音离石底”描述了泉水从石头中喷涌而出,声音清幽,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纯净。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内心世界的宁静的追求和向往。
- “松含细韵在霜枝”则将视角转向了冬日的松树,细韵在霜枝中蕴含,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坚韧不屈的精神。这里不仅仅是在描绘景物,更是在借自然之景表达个人品格和处世态度。
3. **颈联: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 “顾兔”指的是月亮在农历十五日满月时的形象,这里使用“顾兔”象征了月圆之夜,给人以团圆与和美的感觉。这一联通过对月夜和竹上的寒蝉(秋天的象征)的描写,既描绘了季节的更迭,也寓意了时光的流逝和个人生命的阶段转换。
- “初圆夜”与“尽散时”形成鲜明对比,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蕴含着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当下时光的珍惜。
4. **尾联: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 这一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在回溯过去的音乐和自然体验中,达到了心灵的宁静,这不仅是对个人内心的追求,也是对音乐艺术和自然之美的一种深层理解。诗人认为,通过这些体验,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提升,这可作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方干通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他对音乐与自然的热爱,也深刻地探讨了艺术、自然与心灵之间的内在联系。整首诗语言清雅,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美好事物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