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ú xiù cái xiǎo chí
于秀才小池
niú dòu zhèng qí qún mù mò niǎo xíng héng jié zhòng shān yāo |
牛斗正齐群木末 鸟行横截众山腰 |
lù pán qì xià jiān chuān zhú jǐng zài yán tóu yì tǒng cháo |
路盘砌下兼穿竹 井在岩头亦统潮 |
hǎi àn sì gèng kàn rì chū shí fáng sān yuè rèn huā shāo |
海岸四更看日出 石房三月任花烧 |
wèi néng gē dé fán huá qù nán xiàng cǐ zhōng gān jì mò |
未能割得繁华去 难向此中甘寂寞 |
《于秀才小池》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秀才小池的美景以及诗人内心对这份宁静的复杂情感。下面是逐段解释:
### 牛斗正齐群木末, 鸟行横截众山腰,
这两句诗描绘了天空中,牛郎星和织女星(牛斗)正对齐并位于众多树木的顶端。同时,鸟儿的飞行路径横穿在群山的半腰之间。这里通过星空与自然景观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
### 路盘砌下兼穿竹, 井在岩头亦统潮,
第三句描绘了一条盘旋的路穿过竹林,连接小池与周围环境。第四句提到小池的井位于岩石的高处,却能感受到潮汐的波动。这两句通过路与井的描述,强调了自然环境的连通性与生命力。
### 海岸四更看日出, 石房三月任花烧,
这里描述了在海边的特定时间(四更,即深夜)观赏日出的情景,以及在石头砌成的小屋中,三月间花朵自由绽放的景象。这两句表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生机。
### 未能割得繁华去, 难向此中甘寂寞,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他欣赏并渴望融入这样的宁静自然之中;另一方面,他又觉得难以割舍繁华世界中的生活,对于在此中过着寂寞生活的想法感到矛盾。这反映了诗人既向往自然的宁静,又难以摆脱世俗生活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内心的复杂情感,同时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思。
《于秀才小池》古诗词赏析:
《于秀才小池》是唐代诗人方干创作的一首诗,通过对秀才小池周边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和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篇的对比与动态美**:诗的首句“牛斗正齐群木末,鸟行横截众山腰”以动态的景象开头,牛与斗(指南斗星)在高树梢上并立,鸟儿的飞行在山腰间穿梭,形成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这里不仅展现了时间(夜晚)与空间(天际与山间)的对比,也通过动态的生物(牛、斗、鸟)与静态的自然元素(树木、山峰)的组合,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2. **小池周边的环境**:“路盘砌下兼穿竹,井在岩头亦统潮”描述了小池周围的环境,路蜿蜒曲折,穿过竹林,井位于山岩之上,却能感受到潮水的影响。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环境的复杂多样,也暗示了小池与外界环境的密切联系,象征着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3. **小池的特殊之处**:“海岸四更看日出,石房三月任花烧”展现了小池的另一特色,即它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或环境,如海岸边或岩石间,能够欣赏到日出的美景,而石房则允许自然的花开不败。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视觉美感,也赋予了小池一种超然脱俗的气息。
4. **结尾的哲思**:“未能割得繁华去,难向此中甘寂寞”是诗的结尾,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与宁静生活的矛盾与思考。诗句通过“割得繁华去”暗示了对追求物质繁华的割舍,而“甘寂寞”则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这种矛盾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思考。
整体而言,《于秀才小池》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自然之美与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