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èng zhōng yán wáng chǔ shì
赠中岩王处士
nuǎn jǐng róng róng hán jǐng qīng yuè tái fēng sòng xiǎo zhōng shēng |
暖景融融寒景清 越台风送晓钟声 |
sì jiāo yuǎn huǒ shāo yān yuè yī dào jīng bō hàn jùn chéng |
四郊远火烧烟月 一道惊波撼郡城 |
yè xuě wèi zhī dōng àn lǜ chūn fēng yóu fàng bàn jiāng qíng |
夜雪未知东岸绿 春风犹放半江晴 |
xiè gōng yín chù yī xī zài qiān gǔ wú rén jì shèng míng |
谢公吟处依稀在 千古无人继盛名 |
《赠中岩王处士》古诗词释义:
《赠中岩王处士》是方干所作的一首古诗。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历史背景,表达了对中岩王处士高尚人格的敬仰和对其成就的追忆。以下是逐段解释这首诗的意思:
**首句:“暖景融融寒景清”**
这两句描绘了温暖与寒冷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寓意着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温暖的阳光下,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寒冷的季节里,万物沉寂,一片宁静。这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也象征着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次句:“越台风送晓钟声”**
“越”在这里指的是越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越台风是该地区的标志性气候现象。晓钟声在早晨的宁静中响起,象征着一天的开始,预示着新的希望和机遇。这一句既体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神秘,也寓含着生活的希望和变化。
**第三句:“四郊远火烧烟月”**
此句描绘了一幅夕阳下的山林景象,远处的山火在月光的映衬下形成烟雾缭绕的画面。这里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观,也寓含着一种壮丽的衰败之感,是对过去辉煌的回忆,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第四句:“一道惊波撼郡城”**
“惊波”指波涛汹涌的大水,此处用以形容一种巨大的、震撼人心的事件或变化。这句描绘了大水冲击郡城的场景,象征着某种强烈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或变化,对社会或个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句:“夜雪未知东岸绿”**
“夜雪”是指夜晚的雪景,而“东岸绿”则预示着春天的来临和生机的复苏。这句话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暗示着尽管当前面临着严冬的寒冷,但春天(新的希望和生机)终将到来。
**第六句:“春风犹放半江晴”**
“春风”代表着温暖、生机和希望,“半江晴”则描述了春光照耀下的江面,呈现出一半明净、一半幽深的景象。这句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也象征着尽管生活中有时充满挑战,但光明与希望依然存在。
**最后两句:“谢公吟处依稀在,千古无人继盛名”**
“谢公”在这里指谢灵运,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这两句表达了对谢灵运及其作品的怀念,以及对中岩王处士所展现出的非凡成就的敬仰。即使在千年之后,中岩王处士的盛名依然被人们铭记,他的思想和成就无人能及,体现了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和崇高地位。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中岩王处士高尚人格和杰出成就的赞美,以及对历史人物影响力的深刻反思。
《赠中岩王处士》古诗词赏析:
这首题为《赠中岩王处士》的诗,由唐末诗人方干所作,充分展现了其对自然景象和隐士生活的深刻感悟与独特见解。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起首的对比**:“暖景融融寒景清, 越台风送晓钟声。”作者以暖和与寒冷的景致对比开篇,暗示着时间的更迭与环境的变化。越台风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清凉,也送来了早晨的钟声,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融入了生活的气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氛围。
2. **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象**:“四郊远火烧烟月, 一道惊波撼郡城。”四郊的景色被火烧云与烟月所渲染,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同时,一波惊涛骇浪,仿佛能撼动整个郡城,显示出了自然力量的雄伟与壮阔,与前文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3. **细腻的情感流露**:“夜雪未知东岸绿, 春风犹放半江晴。”夜晚的雪与第二天的春意,作者巧妙地通过“未知”和“犹放”这样的字眼,表达了对自然季节更替的敏感与期待。尤其是“半江晴”,既展现了春意初现的明媚,也隐含了对前路未知的期待与憧憬。
4. **对历史的回顾与致敬**:“谢公吟处依稀在, 千古无人继盛名。”谢公,这里可能是指东晋时期的名士谢灵运,以他的诗意与风华为例,表达了对中岩王处士(作为隐士或隐居者的代称)才华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对这种高雅文化、高尚品格无人能继的遗憾与感慨。
综上所述,方干的《赠中岩王处士》不仅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融,更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深深敬意。这首诗在结构上既有自然景观的宏观描绘,也有细腻情感的微观表达,形成了既壮美又感人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