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ò yáo jiān gù jū ( yī zuò jīng lù bǔ quē gù jū )
过姚监故居(一作经陆补阙故居)
yì kǒng qiǎn shēn tóng yǔ xué jiān yún zhì dù xiàng wū zūn |
亦恐浅深同禹穴 兼云制度象污樽 |
kuī xún wèi jiàn quán lái lù miǎn xiǎng yīng chuān shí liè hén |
窥寻未见泉来路 缅想应穿石裂痕 |
piàn duàn shì bīng yóu kě bǎ chéng qīng rú jìng bù céng hūn |
片段似冰犹可把 澄清如镜不曾昏 |
yù zhī dào dǐ wú chén rǎn kān yǔ wú shī bǐ xìng yuán |
欲知到底无尘染 堪与吾师比性源 |
《过姚监故居(一作经陆补阙故居)》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名为《过姚监故居》,是方干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姚监(姚州监,此处指姚姓高官)故居的感慨与敬仰。我们分段解析每一句,理解其深层意义。
1. **亦恐浅深同禹穴** - 这句诗表达出诗人对故居环境的想象,将它与古代大禹治水时的深邃洞穴相提并论,暗示故居的环境深幽、神秘,具有不可小觑的底蕴。
2. **兼云制度象污樽** - “污樽”在此处可能是指废弃或被遗忘的酒器,象征着故居的规则、制度可能已不如往昔辉煌,甚至被岁月遗忘。这句表达了对姚监故居过去辉煌与现在衰败的对比。
3. **窥寻未见泉来路** - 诗人亲自探访,却未能找到故居中泉水的源头,这句诗通过“未见泉来路”形象地表达了寻找过去辉煌与智慧之源的艰难,同时也隐喻了历史的不可逆。
4. **缅想应穿石裂痕** - “缅想”指深思、回忆,这里诗人想象故居中可能存在的穿透岩石、深藏的裂痕,象征着深厚的历史痕迹与难以磨灭的文化积淀。
5. **片段似冰犹可把** - “片段似冰”比喻故居中保存的一些珍贵遗迹、文物,如同冰块一样珍贵且易碎,暗示这些历史的碎片是值得珍惜的,同时强调它们的脆弱性。
6. **澄清如镜不曾昏** - “如镜”比喻故居中某些事物或理念的纯粹与明澈,象征着它们虽经历岁月,但依然保持着最初的纯净与清晰,没有被尘世的污浊所蒙蔽。
7. **欲知到底无尘染** - 这句表达了对故居中所蕴含的纯真与干净的渴望,暗示故居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是远离尘嚣的,保持着一种原始的、未被污染的真谛。
8. **堪与吾师比性源** - 最后一句将故居与诗人的精神导师进行比较,表明姚监故居不仅是物质上的存在,更是精神上的源泉,能够启发和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和精神境界,如同诗人对导师的尊敬和追随。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对姚监故居的探访与思考,表达了对历史、文化和精神传承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过姚监故居(一作经陆补阙故居)》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方干通过对姚监(姚崇)故居的描绘和想象,不仅仅展现了一个历史遗迹的幽静与庄严,更深刻地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赞美。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丰富,既展现了自然之美的宁静与纯净,也蕴含了作者对道德品格高洁的向往。
1. **隐喻与象征**:“亦恐浅深同禹穴,兼云制度象污樽”——作者在这里用“禹穴”和“污樽”作为隐喻,一方面赞美了姚监故居的深邃和历史的深厚积淀,犹如禹穴一样古老而深奥;另一方面,用“污樽”来反衬故居的纯粹与不染,展现出一种对比之美,强调了对道德纯洁的崇尚。
2. **细腻的观察与想象**:“窥寻未见泉来路,缅想应穿石裂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作者描绘了故居中可能存在的泉流和石裂之景。这样的描写不仅增加了诗的生动性,也隐含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隐秘、深邃之美的追求。
3. **精神的提炼**:“片段似冰犹可把,澄清如镜不曾昏”——“冰”与“镜”在这里被用来比喻故居的精神品质。冰的清澈与坚定,镜的透明与纯净,都象征着不被世俗污染、坚持自我的精神品质。这不仅是对方干自身品格的期许,也是对姚监高尚人格的敬仰。
4. **道德与人生的探讨**:“欲知到底无尘染,堪与吾师比性源”——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道德纯净的追求和对人生境界的探索。这里的“吾师”可能指代某种精神导师或理想中的道德典范,强调通过对自然与历史的体悟,追求心灵的纯净与道德的高洁,与之相比,寻找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不仅展现了对古代遗迹的赞叹,更是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表达了作者对于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的高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