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ō zhōng shān jū
郭中山居
háo mò yòng gōng chéng yī shuǐ shuǐ yuán shān mài gù nán xún |
毫末用功成一水 水源山脉固难寻 |
qūn xún biàn kě jiàn bō làng zhǐ chǐ bù néng zhī qiǎn shēn |
逡巡便可见波浪 咫尺不能知浅深 |
dàn yǒu piàn yún shēng hǎi kǒu zhōng wú míng yuè zài tán xīn |
但有片云生海口 终无明月在潭心 |
wǒ lái nǐ xué pán xī sǒu bái shǒu diào huáng fēi lù shěn |
我来拟学磻溪叟 白首钓璜非陆沈 |
《郭中山居》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郭中山居》由唐代诗人方干所作,通过一系列生动的自然景象和隐喻,表达了作者对于山居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理想中的隐逸生活愿景。以下是逐段解释:
1. **毫末用功成一水, 源头山脉固难寻** - 这句诗描绘了从小小的勤劳努力中成就一片汪洋,但源头的山脉却难以辨识。这里用“毫末用功”比喻个人的勤勉努力,而“一水”则象征由此努力带来的成果。通过“源头山脉”隐喻努力的根源与最终成就之间的联系,暗示了在追求成就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难以直接追溯到最初的动力或起点。
2. **逡巡便可见波浪, 咫尺不能知浅深** - “逡巡”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稍微走动或移动。这句诗意指,即使是轻微的移动或改变,也可能会立刻引起水面上波浪的变化,但即便是在极近的距离内,人们也难以准确了解水的深度。诗人在这里通过描绘水的动态与静默的对比,暗示了自然界的微妙与复杂,同时也反映了在人生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难以完全理解或掌握所有因素的复杂性。
3. **但有片云生海口, 终无明月在潭心** - “片云”和“明月”作为自然界的两种典型形象,分别代表了短暂与永恒、易逝与恒定。这句诗通过将“云”与“月”分别置于“海口”与“潭心”的不同位置,表达了自然界中事物的对比和冲突。云在海面上的出现和消逝是短暂而不可预测的,而潭心的明月则是稳定而永恒的象征。这样的对比,象征了生活中变化与不变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4. **我来拟学磻溪叟, 白首钓璜非陆沈** -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希望效仿古代隐士姜太公(磻溪叟)的生活方式,即在自然中度过一生,最终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不会像“陆沈”那样沉沦于世间琐事而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这里的“白首钓璜”用典于姜太公垂钓渭水终得重用的故事,象征着作者对隐居与政治追求之间的平衡和理想状态的追求。
整体上,这首诗通过自然界的景象与隐喻,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哲思,以及对于个人努力、生活智慧、自然与人类关系、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
《郭中山居》古诗词赏析:
方干的《郭中山居》通过一系列描绘,创造了一个幽深、静谧的山居场景,同时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自己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
**第一句“毫末用功成一水”**,以“毫末”象征微小的努力,却能成就“一水”这样的宏大成果,这不仅指物理意义上的小水滴汇聚成大河,也是对努力与成就之间关系的隐喻。在方干的眼中,无论多小的努力,只要持续积累,都有可能实现伟大的目标。
**第二句“水源山脉固难寻”**,通过“水源山脉”的隐喻,点出了实现目标的道路往往艰险、难以寻觅。这里的“寻”不仅是寻找物理上的水源或山脉,更是寻找精神上的指引或目标的追寻过程。它暗示了人生的探索旅程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第三至四句“逡巡便可见波浪,咫尺不能知浅深”**,描绘了在探索过程中,有时候看似不远的地方,却充满了变化和复杂性。这里不仅指的是物理上的变化,也是在比喻人生的道路中,即使看似近在咫尺的目标,也可能因为深层次的复杂性而难以把握。这句诗强调了对过程的重视,以及在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时保持谦逊和耐心的重要性。
**第五至六句“但有片云生海口,终无明月在潭心”**,通过自然景象的对比,表达了对简单与复杂、短暂与永恒、表面与本质的深刻思考。云生海口,代表着自然界的短暂变化,而明月在潭心,则象征着稳定、持久的价值。这两句诗暗示了生活中许多事物的两面性,提醒人们在追求目标时既要保持对变化的敏感,也要保持对持久价值的坚守。
**最后两句“我来拟学磻溪叟,白首钓璜非陆沈”**,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方干以磻溪叟(姜太公)为榜样,表达了自己想要远离尘嚣、过一种宁静生活的愿望。磻溪叟代表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方干在此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平淡、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希望能在精神上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郭中山居的自然美景,更是通过景物的象征和对比,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方干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哲学思考,让这首诗充满了深邃的哲理和人文关怀,展现出诗人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