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ǒu zuò

偶作

作者:方干 
yàn yàn shī guāng líng zhú shù     liáo liáo qīng qì xí yī jīn
滟滟湿光凌竹树   寥寥清气袭衣襟
bù zhī cè xué tōng cháo xìn     què yà qīng lián dòng jìng xīn
不知测穴通潮信   却讶轻涟动镜心
yè jiǔ jí yí xīng yǐng guò     zǎo lái yóu jiàn shí hén shēn
夜久即疑星影过   早来犹见石痕深
lù lú yòng zhì zhōng hé yì     bào wèng yí míng yì zhì jīn
辘轳用智终何益   抱瓮遗名亦至今

《偶作》古诗词释义:

这首方干的诗《偶作》,详细描绘了夜晚时分作者在户外或竹林中偶感的心情,诗中的意境深刻,富有哲理。我们逐段解读:

1. **滟滟湿光凌竹树**:这一句描绘的是夜晚时分,月光洒落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映照在竹树上,形成一种光与影交织的景象,好似波光粼粼,因此用“滟滟”来形容这种光影交错的效果。

2. **寥寥清气袭衣襟**:在这清冷的夜晚,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这种气息轻轻拂过诗人的衣襟,使人感到身心的清爽与宁静。

3. **不知测穴通潮信,却讶轻涟动镜心**:此句表达的是诗人对自然现象的微妙感知。在这样的夜晚,诗人似乎不能完全理解地穴与潮汐之间的联系,但在他心中却有轻微的波澜激荡,如同镜子中的倒影被触动了一般,这里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波动。

4. **夜久即疑星影过,早来犹见石痕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夜已深沉,诗人开始怀疑是否星光已经掠过,留下痕迹;但清晨的黎明,他仍然能看到岩石上深深刻下的痕迹,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不变的自然法则。

5. **辘轳用智终何益,抱瓮遗名亦至今**:此句通过“辘轳”和“抱瓮”的比喻,提出了对智慧和名声的思考。即使人们用尽智慧和力量(如使用辘轳提取水源),最终也可能徒劳无功;而那些过去辛勤工作的人(如抱着水瓮的人),虽然他们的名字可能已经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他们所留下的贡献和影响却依然存在。这句诗蕴含了对功利与贡献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融合了诗人对自然、时间、智慧与名声的哲学思考,展现了方干独特的人生态度和文学风格。

《偶作》古诗词赏析:

方干的《偶作》是一首充满哲理意味的诗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宇宙和人世的深刻思考。这首诗的赏析可以从几个方面展开:

1. **意境描绘**:首句“滟滟湿光凌竹树”描绘了光线与水的交织,竹树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湿润、生动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氛围。接下来的“寥寥清气袭衣襟”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清新的感受,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纯净与超脱。

2. **自然与宇宙的联系**:“不知测穴通潮信,却讶轻涟动镜心”通过想象深邃的地下与海潮的相互作用,暗示了自然界的复杂性和内在的联系。同时,诗人对轻微涟漪的注意,仿佛在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将自然现象与内心感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3. **对时间与变化的思考**:“夜久即疑星影过,早来犹见石痕深”这两句诗描述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不息变化。诗人对夜晚星空的短暂印象与次日发现石头痕迹的深刻印象形成对比,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深远影响。

4. **对生活智慧的反思**:“辘轳用智终何益,抱瓮遗名亦至今”这两句直接揭示了对生活智慧的反思。诗人通过“辘轳”和“抱瓮”这两个象征性的工具,探讨了人类智慧在面对自然和生活的有限性。无论是费尽心力还是固守传统,最终的结果都可能伴随着疑问和无奈,传达出一种对人生智慧和努力的审慎态度。

综上所述,方干的《偶作》不仅是一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诗,更是一首富含哲理、探索内心世界与宇宙真理的深思之作。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自然与人性的深层次联系,以及对生活、宇宙的哲学思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反思。

方干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