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ǎn shí sān shǒu
感时三首
fēi wéi wú qǐ yǔ ráng jū jīn gǔ tuī pái jǐn bù rú |
非唯吴起与穰苴 今古推排尽不如 |
bái mǎ zhī wú bì shàng ròu huáng jīn qì xiàng jiàn tóu shū |
白马知无髀上肉 黄巾泣向箭头书 |
èr nián zhàn dì chéng sāng míng qiān lǐ huāng zhēn zuò bǐ lǘ |
二年战地成桑茗 千里荒榛作比闾 |
gōng yè gèng duō shēn zhuǎn guì zhù kàn chuáng jié yǐn róng chē |
功业更多身转贵 伫看幢节引戎车 |
《感时三首》古诗词释义:
《感时三首》是方干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涉及历史、战争与个人命运等多个主题。这里是对这三首诗的逐段解释:
### 感时三首·其一
【非唯吴起与穰苴,今古推排尽不如,白马知无髀上肉,黄巾泣向箭头书】
**非唯吴起与穰苴,今古推排尽不如:** 这句话提到的是两位著名的古代军事家吴起和穰苴,作者认为他们也是“尽不如”(不及)。这句话以一种反语的手法,暗示即便像吴起和穰苴这样的军事天才,在某种情境下也可能感到力有不逮。
**白马知无髀上肉,黄巾泣向箭头书:** 这两句话分别引用了两个历史典故。白马指的可能是东汉末年曹操的一匹白马,这里用以象征被战场吞噬的英雄。黄巾是指东汉末年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黄巾起义),他们以黄色头巾为标志,后文的“泣向箭头书”可能指的是起义者在箭矢上留下了自己的遗书,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奈与悲哀。整个句子强调了战争的残酷与牺牲的沉重。
### 感时三首·其二
【二年战地成桑茗,千里荒榛作比闾】
**二年战地成桑茗,千里荒榛作比闾:** 这两句诗描述了战争长期持续后土地的荒芜与人烟的稀少。战地变成了长满桑树的农田,千里荒芜的土地上生长着杂木,成为了人烟稀少的村庄。这反映了战争对土地和人民生活的严重破坏。
### 感时三首·其三
【功业更多身转贵,伫看幢节引戎车】
**功业更多身转贵:** 这句话描绘了一种功名与身贵的社会现象,意指一个人若能在战乱时期建立功勋,地位与权力往往随之提升。这里的“功业”不仅是军事上的成就,也可能是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事业。
**伫看幢节引戎车:** “幢节”指古代军队中的指挥工具,代表了军事指挥权。“戎车”则是古代战争中使用的战车。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期待,预示着在功业显著之后,将会看到军中指挥的权威与权力的展现,预示着战争的结束或胜利的到来。
整体而言,这组诗通过对历史事件、战争的描绘,以及对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残酷性的深沉感慨,以及对和平与稳定的强烈渴望。
《感时三首》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方干创作的《感时三首》中的一首,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时事的感慨以及对功业与命运的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非唯吴起与穰苴,今古推排尽不如”中,作者首先提到的吴起与穰苴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吴起在《孙子兵法》中有着极高的评价,穰苴则是齐国的著名军事统帅。作者使用“非唯”这一转折词,强调的不仅是这些历史上的著名军事家,而是对于现今历史上的功勋与才德,都在他们之后,表达了对当今时代人才的渴望或对历史人物的追忆。
接着,“白马知无髀上肉,黄巾泣向箭头书”这两句通过比喻的方式,形象地表达了战争的残酷与无辜者遭受的苦难。白马无法承受战事带来的损耗,意味着有生命的肉体在战争中被消耗殆尽;黄巾代表的是普通百姓,他们哭泣着在箭头的书信上,反映了战争中平民百姓的痛苦与无奈,揭示了战争对社会的破坏与人性的摧残。
“二年战地成桑茗,千里荒榛作比闾”这两句进一步描述了战争造成的破坏与荒凉景象。在连续的两年时间里,战争的战场已经变成了生长桑树与茶树的耕地,形容了土地被战争摧毁后的新生景象;而千里荒芜的土地,长满了杂草,象征着社会秩序的崩坏与生活的凋敝。
最后,“功业更多身转贵,伫看幢节引戎车”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功业与身份地位关系的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多的人因为他们的功业而获得社会地位的提升,暗示了战争与政治权力的紧密联系,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变动紧密相连,需要静观其变。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战争的残酷、功业与身份地位的复杂关系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担忧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