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í yīng tiān sì shàng fāng jiān chéng qiān shàng rén
题应天寺上方兼呈谦上人
kǔ yòng zhēn xīn chuán dì zǐ jí yīng dī yǎn kàn gōng qīng |
苦用贞心传弟子 即应低眼看公卿 |
shuǐ zhōng míng yuè wú zōng jì fēng lǐ fú yún kě jì chéng |
水中明月无踪迹 风里浮云可计程 |
tíng jì gū sōng suí hè lì chuāng jiān qīng qìng xué chán míng |
庭际孤松随鹤立 窗间清磬学蝉鸣 |
liào shī duō jié zhǎng rú cǐ qǐ suàn qián shēng yǔ hòu shēng |
料师多劫长如此 岂算前生与后生 |
《题应天寺上方兼呈谦上人》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方干所作,以应天寺上方为背景,向谦上人表达敬仰之情。下面我们逐句解析:
1. **苦用贞心传弟子,即应低眼看公卿**:这句话表达了谦上人以坚定的信念和高洁的品行教育弟子,即教导弟子要谦逊看待那些地位高、权势大的人。这里的"贞心"指的是贞洁、正直的心志,"公卿"通常指贵族或高官。
2. **水中明月无踪迹,风里浮云可计程**:这一句运用了自然景象的比喻,"水中明月无踪迹"象征谦上人的美德与智慧仿佛深藏不露,难以捉摸,犹如月光在水中的倒影,看不见实体;"风里浮云可计程"则比喻谦上人的影响深远,如同随风飘动的云彩,虽然变化不定,却能遍及四方。
3. **庭际孤松随鹤立,窗间清磬学蝉鸣**:此句继续以自然景象来比喻,"庭际孤松随鹤立"描绘了谦上人在广袤的庭院中如同独立的松树,高雅端庄,与仙鹤并立,象征谦上人高洁的品格与超凡脱俗的境界;"窗间清磬学蝉鸣"则是说谦上人的教诲如清磬声一样清晰悦耳,又如蝉鸣般持久,给人以深远的影响。
4. **料师多劫长如此,岂算前生与后生**:此句表达了对谦上人长时间修持和深厚道行的尊敬,认为他修行的劫数众多,成就非凡,这种成就并非简单地归因于前世的因果或是后世的修行,而是一种超越时间和因果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比喻,赞美了谦上人的高尚品德和深远影响,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同时也隐含了对道德修行和人格完善的深刻思考。
《题应天寺上方兼呈谦上人》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题应天寺上方兼呈谦上人》展示了方干对于禅学和自然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禅宗大师谦上人的敬仰之情。通过诗中的意象和比喻,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心灵纯净的境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1. **首联(首两句)**:“苦用贞心传弟子, 即应低眼看公卿。” 这两句强调了谦上人的教学方式和态度。通过“苦用贞心”展现谦上人对禅学的虔诚和投入,他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地教导弟子。同时,这句话也暗含了一种谦逊的态度,即即便面对高官显贵,也应保持谦卑之心,显示出谦上人不仅注重内心修行,也强调了道德品质和处世之道的重要性。
2. **颔联(后两句)**:“水中明月无踪迹, 风里浮云可计程。” 这两句话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禅学的深奥和难以捉摸。水中的明月象征着禅者的智慧和内心的平静,它仿佛存在于水中,却又无法捕捉,暗示了禅学境界的虚幻和超脱。风中的浮云则象征着世间的变幻无常,这句话强调了禅学教导我们如何在变化中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和定力。
3. **颈联(后两句)**:“庭际孤松随鹤立, 窗间清磬学蝉鸣。” 这两句描绘了应天寺上方的景象,通过孤松和鹤、清磬和蝉的对比,展现了禅学中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内心之静的追求。孤松独立象征着禅者修行的坚定和独立,鹤则增添了空灵的氛围,清磬声如蝉鸣,则进一步展现了禅者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
4. **尾联**:“料师多劫长如此, 岂算前生与后生。” 最后两句是对谦上人禅学境界的赞颂。料想大师的修行之路漫长且坚定不移,其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超越了时间的限制,不仅影响着前生的自我,也预示着对未来的启示。这种超越生死、时间的思考,体现了方干对谦上人禅学境界的高度认可和赞美。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禅学理念的结合,表达了方干对谦上人深刻敬仰之情,同时也传达了对禅学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