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í fǎ huá sì jué dǐng chán jiā bì
题法华寺绝顶禅家壁
zhōng tiān zuò wò jiàn rén huán qiào shí chuí téng bù yì pān |
中天坐卧见人寰 峭石垂藤不易攀 |
qíng juǎn fēng léi guī gù hè yè hé yuán niǎo suǒ hán shān |
晴卷风雷归故壑 夜和猿鸟锁寒山 |
shì héng lǜ yě cāng máng wài yǐng luò píng hú liàn yàn jiān |
势横绿野苍茫外 影落平湖潋滟间 |
shī zài xī yán zuì gāo chù lù xún zhī zì jiàn chán guān |
师在西岩最高处 路寻之字见禅关 |
《题法华寺绝顶禅家壁》古诗词释义:
### 逐段解释诗词意思
---
#### 方干《题法华寺绝顶禅家壁》
#### 中天坐卧见人寰,
**意境解析:** 诗人在描述禅家所在的法华寺绝顶,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世界,似乎能见人世间的一切繁华与变迁。"中天坐卧"形象地表达了其高耸入云的绝顶之境,坐卧其中,就仿佛能洞察宇宙万象,感受世界的宽广与复杂。
#### 峭石垂藤不易攀,
**意境解析:** 描述了绝顶周围险峻的自然环境。峭立的岩石与垂下的藤蔓构成了难以攀登的险境,渲染了一种远离尘嚣、超凡脱俗的氛围。这种描述不仅体现了自然之险,也暗喻了修行之路的艰难与需要的坚韧精神。
#### 晴卷风雷归故壑,
**意境解析:** 在晴朗的日子里,原本积蓄在山脉间的风雷力量似乎得到释放,回归它们的源头——故壑。这种描绘展现了自然力量的周期性循环,以及万物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同时也暗示了禅学中强调的顺应自然、随缘自在的哲学理念。
#### 夜和猿鸟锁寒山,
**意境解析:** 夜晚时分,猿猴与飞鸟一同在寒冷的山林中活动,它们的声响交织在一起,为寒山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锁寒山"则突显了夜晚的宁静与山的肃穆,与白天的生机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为后续描绘的禅境铺设了背景。
#### 势横绿野苍茫外,
**意境解析:** 描述了禅家所在绝顶的辽阔视野,其气势横跨广袤的绿野,直至视野的尽头。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示了禅家所在之地的壮丽景色,也暗示了超脱凡尘、寻求内心宁静的禅宗哲学追求。
#### 影落平湖潋滟间,
**意境解析:** 在平静的湖面上,禅家的影子摇曳生姿,与湖面的波光粼粼相互映照。这种景象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禅宗中空灵、和谐、与自然融为一体理念的生动体现。禅者的心境与自然景象相融,形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
#### 师在西岩最高处,
**意境解析:** 诗中点明禅师居住在法华寺的西岩最高处,这一位置象征着禅者的修行达到了精神与自然高度合一的境界。西岩最高处不仅代表了地势的高峻,也寓意着心灵的高远与境界的纯净。
#### 路寻之字见禅关,
**意境解析:** 最后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通往禅宗奥秘的道路,蜿蜒曲折,如同“之”字形。这条路径不仅是身体的行径,也是心灵的探索与修行之路。禅关象征着通往内心深处、领悟禅宗真谛的最后门户,通过这条路径的探索与攀登,最终能够实现心灵的升华与智慧的觉醒。
### 综合理解
这首诗通过描绘法华寺绝顶禅家壁周围的自然景观和禅者居住的环境,展现了禅宗追求的宁静、超脱、和谐与自然共生的哲学理念。诗中寓情于景,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颂,也是对内心世界探索与超越的隐喻,体现了方干对禅学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题法华寺绝顶禅家壁》古诗词赏析:
方干的《题法华寺绝顶禅家壁》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通过对法华寺绝顶禅家壁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深远的哲思和对自然美的颂扬。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中天坐卧见人寰, 峭石垂藤不易攀**:这首诗开篇即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与超然,用“中天坐卧”描绘出禅者与世隔绝,自在安详的生活状态,而“峭石垂藤不易攀”则暗示了禅境的高深与不易达到,这种双重对比,既凸显了禅者之高远,也揭示了修行之路的艰辛。
2. **晴卷风雷归故壑, 夜和猿鸟锁寒山**:这一句通过自然景象的变换,展现了禅者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晴天时,风云翻卷归于深谷,夜幕降临,猿鸟与山林一同陷入寂静,形成一幅静谧而祥和的画面。这种自然与人的和谐,寓意着禅宗追求的内心平静与自然界的统一。
3. **势横绿野苍茫外, 影落平湖潋滟间**:这里描绘的是法华寺所在之地的广阔与深远,山势延伸至苍茫的绿野之外,与之对应的是湖面的波光粼粼,两相对照,既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也暗喻了禅者修行之路的无限广阔与深邃。
4. **师在西岩最高处, 路寻之字见禅关**:最后一句点明了禅师的位置与地位,西岩之巅,意味着他是整个修行体系的顶峰。而“之字”之路则象征着通向禅悟的曲折与艰难,禅关的出现,既是对最终悟道的承诺,也是对修行者不懈追求的鼓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景象和生动的禅宗理念,表达了作者对法华寺绝顶禅家壁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传达了对禅宗哲学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展现出诗人对于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