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í xuán liū yán yǐn zhě jū
题悬溜岩隐者居
mǎn mù tíng tái jiā mù fán yàn chán yín yǔ bù wèi xuān |
满目亭台嘉木繁 燕蝉吟语不为喧 |
zhòu cháo shì jí tūn zhū dǎo shǔ yǔ shēng huí lù bàn cūn |
昼潮势急吞诸岛 暑雨声回露半村 |
zhēn wèi yuán háo fāng yǎn juǎn cháng yīn àn qū biàn kāi zūn |
真为援毫方掩卷 常因按曲便开尊 |
ruò jiāng míng yuè wèi chóu lǚ yīng bǎ qīng fēng yí zǐ sūn |
若将明月为俦侣 应把清风遗子孙 |
xiù yǔ jīng gōng lí guǒ shàng hóng lín jiàn ěr chū pú gēn |
绣羽惊弓离果上 红鳞见饵出蒲根 |
xún jūn wèi yào xiān qiāo zhú qiě zhào yú zhōu rù dà mén |
寻君未要先敲竹 且棹渔舟入大门 |
《题悬溜岩隐者居》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的每一句都描绘了隐者居所的自然美景和隐者的生活状态。以下是对每一句的逐段解释:
1. **满目亭台嘉木繁,燕蝉吟语不为喧,**
这句话描述了隐者居所周围环境的宁静与生机。满眼的亭台楼阁与繁茂的树木相映成趣,燕子与蝉的鸣叫声并未给这宁静的环境带来喧嚣,反而增添了自然的和谐与生机。
2. **昼潮势急吞诸岛,暑雨声回露半村,**
这句描绘了潮水在白天的汹涌与岛屿被吞没的景象,同时还有夏日的雨水回声在半村的景象。这样的自然景象,既展示了大自然的力量,也体现了隐者生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3. **真为援毫方掩卷,常因按曲便开尊,**
这里描述了隐者的生活状态。他可能在阅读或写作时被自然美景或音乐吸引,暂时放下手中的书卷,或者因为听到了美妙的音乐而举杯庆祝。这展现了隐者的生活充满诗意与对自然之美的享受。
4. **若将明月为俦侣,应把清风遗子孙,**
这句话表达了隐者对自然的深厚情感。他把明月视为朋友,愿意将自然的美好与清风留给子孙后代,体现了对后代的关怀和对自然美的传承。
5. **绣羽惊弓离果上,红鳞见饵出蒲根,**
这句描绘了动物的自然状态,鸟儿在听到弓声后从枝头飞起,鱼儿看到诱饵后从水草根部游出。这样的描绘体现了隐者对自然之美的观察与欣赏。
6. **寻君未要先敲竹,且棹渔舟入大门,**
最后一句表达了寻访隐者的方式。访者不必敲打竹子引起注意,只需划着渔舟,就可直达隐者的居所大门。这既体现了对隐者生活方式的尊重,也体现了隐者与访者之间的默契与和谐。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隐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自然美的热爱与传承。
《题悬溜岩隐者居》古诗词赏析:
方干的这首《题悬溜岩隐者居》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之美的诗,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处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篇描绘的景致**:首句“满目亭台嘉木繁”以“满目”二字开篇,让人仿佛置身于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错落的美景之中,展现出一种宁静而雅致的氛围。随后,“燕蝉吟语不为喧”则通过燕子和蝉的自然吟唱,描绘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使得环境的宁静更加生动可感。
2. **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中间部分“昼潮势急吞诸岛,暑雨声回露半村”描绘了潮水和雨声的动态美,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力量。潮水的汹涌吞噬岛屿,雨声回荡在半露的村庄中,既有动感的描绘,也有静谧的展现,两者相互映衬,展现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3. **生活与艺术的融合**:接着,“真为援毫方掩卷,常因按曲便开尊”描绘了隐者的生活状态,他既是一位读书人,又是一个热爱艺术和生活的行家。通过“援毫”(拿起笔)和“开尊”(打开酒瓶)的细节,展现出隐居生活中的诗意与乐趣,强调了在自然之中寻找灵感和生活的艺术性。
4. **人与自然的哲学思考**:最后部分“若将明月为俦侣,应把清风遗子孙,绣羽惊弓离果上,红鳞见饵出蒲根,寻君未要先敲竹,且棹渔舟入大门”则进一步深化了对隐逸生活的哲学思考。将明月、清风、动物和自然元素视为与自己为伴的存在,不仅体现了与自然的深层次连接,也表达了对自然美好和纯粹的追求。同时,“寻君未要先敲竹,且棹渔舟入大门”暗示了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自我发现的过程,强调了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的和谐统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蕴含了对隐逸生活的深邃思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处的理想追求。